南機場公辦都更懶人包!南機場公寓要都更?南機場整宅公辦都更案進度?

提到「 南機場 」,台北人腦中浮現的畫面大概是熱鬧非凡的南機場夜市:沿街設攤的老字號小吃、穿梭買晚餐的機車族、人聲鼎沸的攤販叫賣聲。然而,在夜市的背後,南機場還有另一個鮮為人知的面貌——一片歷史悠久的老公寓群,也就是「 南機場整宅 」。
如今,這片曾經的「 模範公寓 」正要迎來都市更新的重大改造,南機場整宅是否會真的如傳聞般蛻變成現代化的高樓?什麼時候會開始動工?住戶的權益如何被保障?這片區域在改頭換面之後,房價會不會也隨之攀升?
不論你是住戶、房產業者,還是喜歡這片區域在地情懷的朋友,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快速掌握南機場整宅公辦都更案的最新進展、未來藍圖以及可能帶來的生活改變!
💡編按:由於整宅更新困難度高且具重建急迫性,為了加速老舊整建住宅都更,北市府公告調降整宅公辦都更第二階段意願門檻,門檻從原先的 9 成調降至 8 成,讓整宅可以更快進入第三階段模擬選屋階段,盡速達成對於居住安全的需求!
哪裡有「南機場」?南機場國民住宅的60年歷史一次看!
「 南機場社區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靠近新店溪與淡水河的匯流處,因地勢低窪,曾經是被洪水侵襲的高風險地區。這片土地的歷史記錄著台北的發展變遷:從清代被稱為「加蚋仔」的一片沼澤地,再被日本總督府選定此地作為練兵場,二戰期間這裡是台北南邊的備用機場,和北邊的松山機場相呼應,也因此這一帶被暱稱為「 南機場 」延續至今。
最早,南機場地區是為安置戰後來台的軍民而形成的聚落,成為一片眷村生活的縮影。這裡居住著許多來自不同省分的軍民家庭,南機場眷村外圍也逐漸成了遊子北上謀生的落腳處。當年,部分家庭只能在新店溪畔搭建竹木違章建築艱困度日,而到了颱風季,這些簡陋的房子幾乎無法抵抗洪水和風雨。
而隨著城市的發展需求,政府於 1960 年代推動改建,並在此興建了一批標誌性的「 南機場公寓 」,讓這片區域得以從違章聚落蛻變成現代化的都市住宅區。
南機場一至三期的重點特色與差異!
南機場總共有三期工程,不僅是台北市早期都市規劃的重要象徵,也在不同時期承載了獨特的社會需求與建築特色,以下讓我們來逐一了解各期的重點特色!
南機場一期:防洪安置計畫的起點,改變違建戶命運的現代公寓
南機場一期於 1962 年啟動,是一場結合都市規劃與防洪安置的創舉,主要目的是協助堤外違建戶遷居至安全的地點。透過 11 棟五層樓公寓,提供約 1,600 戶家庭穩定的居所,每戶根據原居住空間分配三種坪數,從最大 14 坪到最小的 8.7 坪。
建築亮點:
- 螺旋形樓梯與垃圾收集設計:南機場一期中空樓梯柱的設計初衷是便於垃圾集中處理,每戶人家可以自樓梯間將家用垃圾透過樓梯柱上的開口丟下,在一定時間後由清潔隊員統一收走。雖然因為後期管理困難而停止使用,不過也體現了當時建築師對社區便利與衛生的思考。
- 現代化設施:每戶皆配備當時少見的沖水馬桶與現代廚房設備,讓居民從簡陋的違建中遷出,進一步提升了生活品質,成為許多外賓、歸國華僑專程來參觀的景點。
南機場二期:擴展安置政策、協助公共工程違建拆遷戶落腳
1967 年南機場進入第二期建設,這期主要因應三軍總醫院新建工程(於今汀洲院區),政府幾經考量後,決定以「先建後拆」原則協助處理該處基地上的違建戶,並規劃了一棟設有中庭的五層公寓,提供 579 戶一個安穩的居住空間。
建築亮點:
- 內向封閉式設計:以中庭為核心的建築佈局,環境幽閉,強化了住戶間的隱私與安全感。
- 社區功能提升:公寓一樓設有各式商店與在地信仰中心,地下層則包含南機場市場和軍公教福利中心,住戶日常需求可在社區內解決,也吸引外面的人潮進來採購,為整個區域帶來商業活力。
南機場三期:滿足公共工程拆遷戶的居住需求,提升鄰里間的親密感
第三期南機場住宅工程於 1971 年啟動,當時因應中華路拓寬及市區內其他公共工程的進行,,此期利用一期剩餘的土地,規劃了一棟六層公寓,提供 262 戶居住單位給拆遷戶入住。
建築亮點:
- 單邊走廊設計:確保住戶隱私,並提高了居住空間的私密性與舒適度。
- 陽台巷弄生活:陽台間的連通設計,模仿了巷弄氛圍,為鄰里互動提供了自然場域,居民常在這裡聊天、晾衣,孩子們則在公共空間追逐玩耍,形成了濃厚的社區文化。
💡你家要都更?15 秒快速幫你試算都更、重建價格!>>>請點我
是南機場公寓?南機場整宅?還是南機場國宅?
說起「 南機場 」,你可能聽過好幾種稱呼:有人說這裡是「 南機場整宅 」,有人叫它「 南機場國宅 」,還有人習慣直接稱作「 南機場公寓 」。那這些名字到底有什麼不同?
「 整宅 」是「 整建住宅 」的簡稱,是為了拆除違章建築、安置拆遷戶而建;而「 國宅 」則是「 國民住宅 」的簡稱,在 1950 至 1990 年代,政府多次以國民住宅基金興建,並輔助民眾租、購得的住宅;至於「 南機場公寓 」,是南機場一期完工後的居民對社區的普遍稱呼。這些稱呼各有其背景,也反映了不同考量之下住宅政策的意義!而在台北市政府的都更文件上的正式名稱是「 南機場整宅 」,接下來筆者會統一稱呼這項都更為「 南機場整宅公辦都更案 」。那麼,現在就來看看它的進度和可能帶來的改變吧!。
為什麼南機場整宅都更這麼難?南機場整宅都更的三大困境
相信大家都曾經聽聞「 南機場整宅即將要都更 」的新聞,但這場都更就像一場卡住的馬拉松,遲遲無法衝線。是什麼讓這個都市更新計畫如此難以推進?不只是單純的硬體更新,更牽涉到產權混亂、經濟壓力,以及社區內利益不同的群體之間的衝突。
南機場都更困境一:原先空間狹小、加蓋亂象成為都更的難題
當年政府興建的整建住宅,外觀和居住品質比起違章無疑是提升了不少,但每戶只分配到 8 到 12 坪的小空間,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實在有點不夠住。久而久之,住戶們只好在走廊、樓梯間堆滿了各種生活物品,甚至直接把洗衣機擺在走廊上。此外,「加蓋」空間也開始從窗戶、陽台處開始外推,造成現在社區空間看起來雜亂、不安全。這樣的狹小空間也成了都更的一大難題。居民們擔心,即使進行都市更新,更新後的單位空間能否足夠仍是未知數,是否換得的是更加狹窄的空間?這份疑慮和不確定性,讓許多住戶對都更感到遲疑。
南機場都更困境二:過去買賣限制、交易不透明,造成現今產權爭議
另外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這裡產權的複雜性。當年南機場整宅在興建時,居民雖然擁有房屋的所有權,但設下了 15 年不得買賣土地的限制。然而,因為當時居民的經濟壓力,以及房價上漲後的獲利誘惑,很多住戶私下進行交易,並沒有辦理正式過戶,導致今天的產權狀況相當混亂。這些不清楚的產權關係成為了都更計畫推進的重大障礙——誰擁有合法的產權?誰有權做決定?這些都讓都更進程卡在法律和協調的僵局中。
南機場都更困境三:夜市攤販與一樓房東的租金利益
提到南機場,就不能不提到南機場夜市!自 1980 年代以來,南機場夜市從零星的攤販逐漸發展成今天熱鬧非凡的模樣。然而,夜市的存在卻對都市更新議題中引發了攤販和居民之間的利益衝突。對於夜市攤販來說,都市更新意味著生計的重大變數:一旦開始拆遷重建,施工期間夜市無法繼續營業,這對那些以夜市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攤販來說,是極大的衝擊。
此外,南機場整宅的一樓居民也有不同的考量:他們將這些空間出租給夜市攤販,獲得穩定的租金收入,因此,這些房東在面對都更時,往往對此保持保留態度。對他們來說,都更可能意味著短期內的租金收入消失,而重建後的選屋資格和回報充滿不確定性,這讓他們更傾向於保持現狀,避免經濟利益的損失。
💡你家要都更?15 秒快速幫你試算都更、重建價格!>>>請點我
南機場都更整合10年了!還需要多久?公辦都更進場?
南機場整宅的都更之路,已經走了超過十年,卻依然充滿曲折。從不同屆台北市政府的政策變動,到公辦都更的介入,各種計畫輪番上陣,究竟這些年南機場經歷了哪些重要變化?讓我們一起來回顧。
自辦都更、民辦都更的整合階段遠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尤其是南機場整宅的住戶不僅人數眾多,產權更是高度分散,加上不同住戶對於都更的期待和顧慮各不相同,這導致開發者無法在合理時間內達成共識。都更計畫進展幾乎停滯不前,直到台北市政府決定改以「公辦都更」的方式介入,由官方來主導整合過程,才又讓這個長期陷入僵局的計畫重新看到曙光。
時間來到 2015 年,台北市政府針對南機場整宅展開了一連串的都市更新推動,當時市政府在中正區中華路二段上設立了「南機場整宅公辦都更駐地工作站」。從那時開始,政府單位不再只停留於開會與公告,而是走出辦公室、進駐社區,希望藉由駐點於南機場整宅附近,更近距離地與居民互動,加速都更的推進。
駐地工作站的設立,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長期以來溝通不足的問題。這些駐地人員肩負了挨家挨戶訪談居民的責任,針對都更計畫進行詳細的說明,並調查居民的意願。在這些年裡,市政府已累計召開了超過 300 場次的公辦都更說明會,駐地人員逐漸成為社區的一部分,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與顧慮,並努力取得大家的信任。
💡延伸閱讀>>>公辦都更、自辦都更、民辦都更差在哪?怎麼選?都更實施方式總整理!
南機場整宅各單元都更進度如何?更新單元進度總整理!
南機場整宅的都市更新,可以說是個龐大的拼圖,各單元之間進度各異,有些進展快速,有些則仍在努力溝通整合中。讓我們來看看南機場都更案目前各個單元的進展狀況,還有它們的未來規劃!
單元 | 面積(m^2) |
更新單元一 | 7,575 |
更新單元二 | 4,702 |
更新單元三 | 3,904 |
更新單元四 | 3,609 |
更新單元五 | 3,658 |
更新單元六 | 4,041 |
更新單元七 | 3,848 |
更新單元一、二、三:整合成果亮眼,穩步推進中
南機場整宅的更新單元一、二和三已經成立了更新會,這三個單元的整合速度相對較快,主要得益於居民的高度參與和駐地工作站的全力支持。而其中的單元三更是領跑全場—已於 2024 年 9 月完成了招商簽約,進度堪稱典範。地理位置方面,單元三靠近未來捷運萬大線 LG03 廈安站,在這樣的區位優勢上,都更計畫預計將投入 32 億元,不僅僅是對老舊建築的重建,更是一場對整個社區環境品質的提升。未來將建起地上 14 層、地下 4 層的大樓,規劃上結合了商業區、一般住宅和社會住宅,讓這個地區不僅居住更安全,還更便利、充滿活力。
💡延伸閱讀>>>捷運萬大線最新消息|萬大線路線?捷運萬大線進度?萬大樹林線爭議!
更新單元四到七:逐步整合,但保持信心
相較於更新單元一、二、三,南機場整宅的單元四、五、六和七的進度稍微落後一些,主要原因是產權分散,居民之間的意見也需要更多時間整合。不過,在 2023 年,單元四和單元五已經完成了產權資料更新,並建立了初步整合組織、辦理多場說明會,和建立 LINE 群組來與居民溝通,這些努力讓大家有機會隨時掌握最新資訊,也提供了居民之間討論的平臺。根據台北市政府新聞稿,雖然目前為止 LINE 群組中顯示的都更意願只有約四成,但逐步溝通已經開始見到效果。
震後的南機場整建都更加速推行,安全問題成為都更催化劑
2024 年 4 月 3日,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7.2 大地震,對這些屋齡逾 50 年的建築物造成了損傷,南機場更有部分建築被貼上「紅單」,讓居民更深刻體會到安全問題的急迫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在同年 4 、5 月,分別針對更新單元四和五召開了公辦都更說明會,總計吸引了 300 多位住戶參與,會場上熱烈的提問和討論顯示出大家對重建家園的期盼,也對公辦都更寄予厚望。
大震過後,在駐地工作站和熱心住戶的推動下,單元四和單元五的整合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迅速達到了公辦都更的第一階段門檻——經檢核,單元四的意願比例為 77.84 %( 151 / 194 戶),而單元五為 75.52 %( 145 / 192 戶),均超過了公辦都更 7599 專案計畫所要求的 75 % 受理門檻。這也代表北市府正式啟動了公辦都更的程序,讓這些住戶能夠儘早回到安全宜居的家園。
什麼是台北市政府「公辦都更 7599 專案計畫」?
簡單來說,符合以下申請資格的更新社區,台北市政府將提供方案評估、財務試算及建築量體規劃等專業服務,並協助媒合民間技術及資金投入,由台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擔任實施者及徵求出資人。
申請資格:
- 位於更新地區
- 基地面積達 2,000 平方公尺以上
- 社區更新意願達 75 %
- 未與潛在實施者簽訂同意書或協議書
延伸閱讀>>>
南機場整宅的都市更新整合歷經十年,其中居民最深刻的體會莫過於每當地震和其他天災來襲時,那瞬間的劇烈搖晃,不僅使老屋出現裂痕,更讓居民的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促使我們深思:在氣候變遷導致的自然災害日益頻繁的背景下,這些老舊建築該如何應對?
儘管南機場整宅的建築產權格局複雜,同時伴隨著利益衝突及意見不合,使得都市更新的程序緩慢,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都市更新已不再是選擇,而是一條必經之路。而在這條路上,我們需要仔細考量如何平衡經濟利益、社群情感及居民的安全需求。南機場整宅的設計初衷即是建造一個能夠抵禦自然災害的避風港,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及日益頻繁的自然災害時,筆者認為應持續推動公辦都更,讓南機場重新成為一個安全、韌性的家園。
💡你家要都更?15 秒快速幫你試算都更、重建價格!>>>請點我
【資料來源】
-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 台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延伸閱讀】
Hi 喜愛學習的房迷,你本週的閱讀額度只剩2篇
30 秒免費加入房感會員,繼續縮短與房的距離吧!
加入會員還可共享感感集團會員福利,輕鬆達成跨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