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隈研吾是誰?隈研吾代表作?隈研吾台灣作品?台中巨蛋設計理念!

隈研吾( Kengo Kuma )是當代建築舉足輕重的日本建築師,他的作品遍布全球 50 多個國家。隈研吾核心理念圍繞著「負建築」( Negative Architecture ),或稱作「弱建築」( Weak Architecture )設計哲學。此外,他也提出「 自然建築 」等理論主張,創造出與自然景觀和在地文化深度互動的空間,對當代建築界影響甚鉅。
隈研吾的理念顛覆了 20 世紀以來強調混凝土結構的現代主義建築精神,為建築界提供了嶄新的視野,他不僅是東京奧運主場館設計者,近年來更與眾多台灣建商合作打造新建案。想知道更多隈研吾的經歷與背景故事嗎?隈研吾又有哪些代表作呢?快跟著筆者一起往下看吧!
💡編按:隈研吾建築師的新作在台灣亮相了!位在台中三鐵共構區旁的「 D-ONE第一大天地 」宣布重大消息,指標地景「月亮灣」空橋將由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負責設計,這座標誌性環型人行橋將串聯高鐵、台鐵與捷運成為商場與車站的重要節點,而這棟全台最大購物中心也即將在 2026 年底完工!
「月亮灣」天橋在設計上利用木造集成材搭接,並以月光般柔和的暖色調作為陪襯,預計在未來吸引大量遊客。想了解更多隈研吾的設計作品嗎?一起到內文看看吧!
隈研吾是誰?
隈研吾於 1954 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1979 年完成了東京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並於 1990 年創立「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Kengo Kuma & Associates ) 」,除了持續投入實務領域,他在學術界也多有建樹,曾任慶應義塾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以及日本藝術院會員。
日本泡沫經濟下催生出新的設計理念?隈研吾背景!
講到隈研吾的設計理念,就不得不回顧他初出茅廬的經歷,當時的大環境對他獨樹一幟的設計思維產生深遠影響!隈研吾的建築師生涯起於 1980 年代,當時日本經濟正經歷由快速成長到泡沫化的劇烈變動,而他也將這段時期形容為「看不到方向的 20 年」。
這段期間促使隈研吾開始反思歐美主流的建築論述,他認為在經濟快速成長時期,建築常被用來彰顯建造者的財富與經濟實力,因此傾向追求高聳、宏大的外型,但在經濟泡沫化、百廢待舉的混亂時期,建築師必須重新開始思考建築的本質和社會責任,進一步引發他對建築與城市環境之間應如何互動的深刻思辨。
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隈研吾發展出其獨特的「弱建築」思維,即削弱建築量體的存在感,讓建築融入環境,更進一步反思建築的社會角色與材料運用。此外,隨著日本經濟泡沫化,市中心、都會區的營建委託案減少,他便將目光轉向郊區的小城市,開始發掘各地工匠的特色與傳統工藝技術,讓在地元素以及傳統匠人精神逐漸融入他的作品中,產生更具韌性、人文關懷的創作風格。如今,他主導的作品插旗全球 50 多個國家,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
隈研吾獲獎經歷
隈研吾憑藉著對於自然環境的觀察與永續理念,融合傳統建築技藝的改良與創新,讓他獲得眾多國內外獎項肯定。這些榮譽成為隈研吾作品的金字招牌,證明他對今日整體建築環境的影響力有多驚人!
筆者在這裡彙整了隈研吾自 1997 年至 2025 年在世界各地的獲獎經歷,包含公共建築、住宅,與各種個人獎項,也涵蓋木造、石造等不同建築媒材,可謂相當豐富!讀者可以參考看看:
年份 | 獎項名稱 | 國家 |
2025 | 第38屆 路易斯・I・康獎 38th Louis I. Kahn Award |
美國 |
2024 | DFA 終身成就獎 DFA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
香港 |
2024 | IFI 國際室內建築獎 IFI PRIZE |
美國 |
2024 | PULSE Awards Jan Kaplicky 獎 PULSE Awards – Jan Kaplicky Award |
捷克 |
2024 | 日本藝術院賞與恩賜賞:V&A 鄧迪博物館 Japan Art Academy Prize & Imperial Prize – “V&A Dundee” |
日本 |
2019 | 約翰・D・洛克斐勒三世獎 John D. Rockefeller 3rd Award |
美國 |
2019 | 紫綬褒章 Medal with Purple Ribbon |
日本 |
2018 | 日本建築學會 教育獎( 教育貢獻 )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 Award – Education |
日本 |
2016 | Iconic Awards: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Iconic Awards – “Folk Art Museum, China Academy of Art” |
德國 |
2016 | 公共建築獎 優秀獎:長岡市政廳廣場 Aore Public Building Award – “City Hall Plaza Aore Nagaoka” |
日本 |
2016 | 永續建築世界大獎 Global Award fo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
法國 |
2016 | 法國木構建築獎 第一名:白朗峰基地營 Prix National de la Construction Bois – “Mont Blanc Base Camp” |
法國 |
2011 | 藝術選獎 文部科學大臣賞 Minister of Education’s Art Encouragement Prize |
日本 |
2010 | 每日藝術獎:《根津美術館》 Mainichi Art Award – “Nezu Museum” |
日本 |
2001 | 國際石材建築獎:石之美術館 International Stone Architecture Award – “Stone Museum” |
義大利 |
2001 | 村野藤吾獎: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 Togo Murano Award – “Nakagawa-machi Bato Hiroshige Museum of Art” |
日本 |
1997 | 日本建築學會獎:森舞台 AIJ Prize – “Forest Stage” |
日本 |
資料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筆者彙整
隈研吾建築師獲獎無數,除了上述提及的重要獎項,他還是美國「AIA 建築師學會名譽會員( Honorary Fellowship )」、英國「RIBA 國際會員(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還獲得法國、義大利的榮譽勳章,甚至在 2021 年獲選為《TIME》時代雜誌的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此外,隈研吾也獲得義大利功勳勳章(Order of Merit of the Italian Republic – Commander Rank)、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 Officier),顯示出其在國際建築界的崇高地位。
💡編按:美國建築師學會(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簡稱「AIA」,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簡稱「RIBA」,總部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冠有英國皇家頭銜。以上 2 者是目前全球建築界最具代表性的權威機構,獲得認可象徵該建築師已經達到國際級的設計水準。
從隈研吾早期的得獎作品,可以看出他靈活運用在地材料,並深入思考建築與自然環境關係。例如「森舞台/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讓表演藝術空間巧妙地融入森林景觀之中,在有限預算內創造無限創意;而「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則使用當地雪松作為建材,透過層疊百葉結構營造出雄偉的視覺效果。
負建築是什麼?隈研吾建築風格!
隈研吾早期的建築生涯受到日本經濟泡沫化影響,這段經歷深刻影響了他的建築觀。當時,歐美主流認為「建築是展現風格、形式、想法的物件」,應展現出作品的主體性。相對地,隈研吾則主張「 削弱建築存在感 」,將建築從城市中的主角轉變為配角,重新調整建築與環境、社會之間的關係,這就是他所提出的「弱建築」或「負建築」的核心理念。
隈研吾的設計目標是讓建築自然融入環境,因為他認為建築就如同生物一樣會經歷成長、衰老、凋零的生命週期。因此,隈研吾不追求建築的永恆不變,反而以竹子、紙、土磚等看似「脆弱」的材料來賦予建築生命力。
同時,隈研吾深入訪查各地的傳統工藝,將這些精湛技術與現代科技結合運用,讓建築作品低調融入於自然的同時,也具備現代社會所需的穩健結構與功能性。以下筆者以 3 種建築媒材為例,讓讀者更仔細的探究隈研吾「 負建築 」、「 自然建築 」的設計理念。
隈研吾對「混凝土」的批判與反思
隈研吾對混凝土的批判並不只拘限在美學形式,而是更深層聚焦在材料本身的問題。他將 20 世紀形容為一個「混凝土的建築世代」,在科技持續進步下,建築師得以透過可塑性高又堅固耐用的建材來打造空間意象,但這種材料具有「看不見內部的偽裝性」、「快速凝固的不可逆性」、「無法反映時間的連續性變化」,以及「缺乏與場地互動的普遍與自由性」4 種缺陷。
這種設計理念反對現代主義建築對永恆、靜態的追求,舉例來說,現代建築可以用水泥架構出建築外型,再用表層的木質皮將建築「偽裝」成木造結構,進而在視覺上創造出木頭質感的效果。然而,隈研吾反對表面裝飾的手法,主張材料應呈現真實樣貌,擁抱時間流逝對建築外貌改變產生的效果,並認為那才是建築自然生命力的展現。
💡編按: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起源於 19 世紀倫敦海德公園的「水晶宮」,這種以鋼材、玻璃、混凝土為材料的建築在 20 世紀上半葉成為主流,以全球化、均質化的標準席捲全球,創造出形式追隨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又稱「 形隨功能 」)的設計理念。其中,知名建築師柯比意( Le Corbusier )與國際現代建築協會( CIAM )為該思潮的代表。
💡延伸閱讀>>>清水模是什麼?磁磚外牆、塗料外牆怎麼選?清水模建築介紹!
隈研吾對「透明素材」與「粒子」概念的運用
為了弱化建築量體的存在感,隈研吾巧妙運用水、玻璃等透明素材,透過「完全透明」、「允許光線進入而無法看到形態的半透明」以及「不透明的反射」3 種層次的變化,來呈現空間的輕盈與穿透感。舉例來說,隈研吾運用創新媒材創造以薄布區隔出空間的牆面,模糊建築物內外的邊界,使其不只是簡單的視覺穿透,而讓空間變得更富有詩意。
此外,除了直接借用透明素材,「粒子」的概念也能讓光線在空間中呈現出動態變化的效果,就像將畫家秀拉採用的點描法轉換為建築形式,為空間意象賦予更多可能性。舉例來說,他曾在建築屋頂使用不鏽鋼打造許多小格子,讓光線如粒子般灑落在水面上,使水面光影隨著環境變換。
💡編按:隈研吾對透明性的探索與同樣來自日本的建築大師「伊東豐雄」、「妹島和世」有異曲同工之妙,前者時常利用曲線模糊空間內外的邊界,在台灣的著名作品有台中歌劇院、台大社科院;後者則擅長運用玻璃外牆和白色牆面,軟化建築的厚重感和空間界線並強調流動感。
其中,妹島和世與另一位建築師西澤立衛共同創立的日本知名建築事務所 SANAA,攜手台灣的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位於台中水湳經貿園區的「台中綠美圖」,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圖書館兩大功能,預計於 2025 年 12 月正式開館,而這也是 SANAA 在台灣的首件作品。
隈研吾將「石材」輕盈化並與在地工藝結合
隈研吾認為建築需要和所在場地與文化進行深度互動,這也引導他開始探索自然、在地的建築媒材,並使這些材料更能反映「時間流動變化」與「環境人文條件」,這與 19 世紀末的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相仿,不僅執著於細緻的手工藝,更強調工匠與材料塑造的關係。
舉例來說,隈研吾在其著名的「石頭美術館」中,使用了能用雙手搬運的小石塊,統一尺寸後堆砌成牆,並保留石材之間的空隙讓石材建築呈現輕盈感。而在處理充滿在地元素但結構脆弱的「大谷石」時,他透過塑形、堆疊並穿插鋼材的方式讓陽光與空氣能夠穿透其中,不僅強化了建築穩定性也展現出地方精神。
隈研吾如何面對「木材」的纖細表現與防火、承重挑戰?
從隈研吾對木材的運用,可以看出他如何巧妙結合「自然媒材」與「現在技術」。為了將浮世繪作品中雨絲的纖細感表現融入建築,隈研吾把極薄的木板間隔排列,讓建築的表面形成纖細的線條。而這些在地木材在經過特殊製程的處理後,竟然能比鋼材更耐熱防火!這種材料就是「直立集成板」( Cross-Laminated Timber,簡稱 CLT ),是以木板混合水泥砂漿的建材,具備良好的抗震能力與承重效能,同時兼具化學防火特性。
隈研吾在面對不同環境時也懂得取捨,比如在中國北京進行設計時,面對做工可能不如日本工匠精緻細膩的中國民工,隈研吾改以竹子中心灌水泥,解決自然媒材的承重問題,並在其連結處保留上下長度,讓建材呈現有機、自然的樣貌。
隈研吾的建築理念是現在流行的「極簡主義」嗎?
隈研吾的設計不是極簡主義!當代建築理論所說的極簡主義,通常是指包浩斯的最後一任校長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所提出的「少即是多」理念。然而,隈研吾追求的「弱化」並不是「簡化」,他甚至在作品中常運用「粒子」、「堆疊」等複雜設計手法。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隈研吾的設計方案力求削弱建築量體的厚重感,並與地景、在地文化深度互動,並非完全拋棄形式表現。反之,極簡主義則突顯空間功能性,通常會排除與機能無關的裝飾,不同於自然建築強調對材料本身的使用,以及強調傳統工藝與在地媒材的延伸應用。
隈研吾台灣作品有哪些?
隈研吾與台灣建築業者的合作密切,因此在台灣有許多設計作品!建築種類包含藝文空間、校園建築、體育場館、商業設施、住宅等,充分展現他將「 負建築 」理念在地化所做的努力。
筆者在以下整理了隈研吾在台灣北、中、南、東各地參與的地標性建築,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他對台灣文化與環境意識推廣的貢獻!
項目名稱 | 地點 | 類型 | 完工狀態 |
白石畫廊 | 台北 | 藝文空間 | 2017年開幕 |
勤美術館 | 台中 | 美術館 | 2024年開幕 |
逢甲大學共善樓 | 台中 | 校園建築 | 2025年完工 |
台中巨蛋 | 台中 | 體育、展演場館 | 2030年完工 |
D-ONE 第一大天地月亮灣空橋 | 台中 | 商業設施、空橋 | 2026年完工 |
岡山行政中心公辦都更案 | 高雄 | 行政中心 | 2029年完工 |
星巴克洄瀾門市 | 花蓮 | 商業空間 | 2018年開幕 |
資料來源:筆者彙整
台北:白石畫廊
白石畫廊位於台北市內湖區,於 2017 年開幕,是隈研吾在台灣設計的第一個畫廊建築。為了建立建築與台灣在地文化更深層的連結,隈研吾不但以「檜木」作為主要設計元素,還特別請台灣的木工師傅到日本學習相關技術,貫徹在地建材結合新式建築技術的建築理念。
白石畫廊在設計上將檜木以水平方式層層堆疊,並將視覺流動性延伸至建築的內外空間。空間內充滿獨特的檜木香,使畫廊不只是陳列藝術品的載體,更能夠和室內展覽相輔相成,創造出溫暖木色的光影反射效果,呈現出別具特色的空間意象。這種設計方式也反映了隈研吾「選擇一種素材,使在地產業重生」的核心價值。
台中:勤美術館
位在台中市西區精華地段的勤美術館於 2024 年 12 月正式開幕亮相!成為隈研吾在台灣第一座完工美術館。勤美術館以「掀開大地」為主要設計理念,融合「台中草悟道」的場所地景,讓綠意與美術館的文藝氛圍在城市中綻放。
對於建築設計而言,要在高密度都市中打造藝文空間是一大挑戰,而隈研吾巧妙地藉由高低起伏的地勢,搭配超過 1200 根形狀各異的木紋格柵,並利用建物本身的綠屋頂模糊與周圍環境的界限。這種設計技巧充分展現他對「自然建築」的美學定義,讓「自然」不只侷限在建築物的景觀,同時也與室內空間形態互相呼應。
此外,勤美術館在構造上也以輕盈的鋼構型式工法達到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標,隈研吾以無數小三角鋼板串接成點,形塑出如山丘般高低起伏的扭轉角度,營造出具律動感的建築外觀。此外,他進一步運用岩板牆與大面積落地窗等建材將空間氛圍延伸至室內,引導視線穿透讓室內外的視覺體驗接近一致。
💡延伸閱讀>>>勤美草悟道買房指南!勤美機能?草悟道發展?勤美草悟道建案!
台中:逢甲大學共善樓
共善樓是逢甲大學歷來最大規模的建築計畫,在 2025 年 2 月啟用,由隈研吾設計全台首座校園地景建築,實現自然通風與光影穿透的視覺效果,並強調建築與自然人文的共生關係。
共善樓的建築構造對營造團隊來說極具挑戰性,其外觀以 1,750 片玻璃帷幕、4,900 片日檜木格柵與 1,183 片飛簷倒吊板構成,每一片構件尺寸皆不相同,需展現極致細膩的技術,負責施工的麗明營造團隊更在疫情與全球供應鏈波動的雙重壓力下,花費近千天才完成這項高難度建案!
作為水湳經貿園區的重要地標,共善樓以「形塑台中最美天際線」為目標。此外,該建築也通過低碳認證,預估 60 年內可減少近 2 萬噸碳排,其內部更設有劇院式智慧講堂等多功能交流空間,不僅鼓勵跨領域對話與創意實踐,也為融合自然、美學與教育理念的大學空間帶來更多可能。
台中:台中巨蛋
等待十餘年、歷經 3 任市長的台中巨蛋,終於在 2024 年 3 月正式開工了,預計在 2030 年就可以完工亮相!這座大型體育館是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與台灣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共同打造,未來將成為台中市的代表景點之一。
台中巨蛋的外觀設計延續隈研吾擅長運用在地建材的理念,靈感取自台灣傳統「大甲藺草的編織技藝」,立面呈現出緞帶環繞般的律動感,結合遮陽與通風功能創造出更貼近人體尺度的空間。此外,台中巨蛋的量體也非常大,總面積達 6.95 公頃,除了 4 棟主體建築之外,還規劃了一系列「 綠色廊道 」貫穿其中,與鄰近的台中洲際棒球場串聯成都市軸線。
💡延伸閱讀>>>台中巨蛋|台中大巨蛋落腳水湳!台中巨蛋預定地?台中巨蛋進度?
台中:D-ONE 第一大天地月亮灣空橋
D-ONE 第一大天地商場開發案位於台中市烏日區三鐵共構的精華地段,預計於2026年底完工。其中最受矚目的設計是由隈研吾操刀的「月亮灣」環形空橋,除了在設計上別出心裁,這座橋還具備重要功能性,不僅是串聯高鐵、台鐵、捷運與商場的通道,更是整個城市重要交通節點。
月亮灣空橋的設計理念是以月亮圓缺為創作主軸,有別於許多人行空橋的設計以直線為設計要點,「月亮灣」採用環形動線鼓勵民眾駐足,欣賞滿月般的橋體懸浮在自然與光影之間。隈研吾將交通運輸系統與民眾休閒生活場域結合,白天的光影的層次變化豐富空間意象,夜晚則結合動態燈光裝置,打造具有生命力的獨特空間,賦予遊客沉浸式的娛樂體驗。
高雄:岡山行政中心公辦都更案
岡山新行政中心預計落腳於岡山筧橋旁的機 15 用地,這件公辦都更案將 6 大行政機關整合起來,不論在建築設計或場地規劃上都是一大工程,而未來區公所、岡山分局等機關都將在此進行合署辦公,由於基地交通便利,民眾可搭乘捷運前往,未來有望成為北高雄重要行政據點。
岡山行政中心的建築設計以基地內的夫妻樹為核心概念,採用通風良好、兼具遮陽與防雨的結構形式,搭配植栽、開放空間與透明建材等元素,營造出一棟友善開放的行政服務場域。
此外,原有的行政機關將轉型為住商混合大樓,結合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辦理聯合開發,並引入開放式綠地與雙廣場,進一步提升市中心的空間品質與都市機能。目前,高雄市政府已安排異地中繼辦公,預計於 2026 年搬遷,兩處基地皆計畫在 2029 年完工。
花蓮:星巴克洄瀾門市
星巴克洄瀾門市於 2018 年 9 月開幕,是亞洲第一間使用貨櫃打造的星巴克,剛開幕就吸引大量遊客打卡。這次隈研吾將舊貨櫃作為素材,運用循環再生的建材特性,塑造出「生生不息的大樹」主體設計意象,並與港口的城市記憶連結打造出有溫度的共榮空間。
星巴克洄瀾門市又名「貨櫃星巴克」,考量基地鄰近港灣,建築特別選用貨櫃作為媒材,展現與當地人文地景的連結,室內空間則延續貨櫃外觀的波浪鐵皮紋路,搭配刷白牆面與木質裝飾,營造出簡約溫暖的氛圍。此外,貨櫃星巴克還坐擁絕美海景,甚至還能遠眺太平洋升起的第一道曙光,建築師還特別規劃長條型的休憩空間,引導遊客探索在地風光,傳遞隈研吾對自然材料、永續環境與地方文化的深刻關懷。
隈研吾在台灣的住宅作品?
隈研吾的建築設計不僅限於公共或商業空間,他也將「負建築」和「自然建築」帶入台灣住宅領域,探索如何在集合住宅中引入自然元素,徹底打破傳統「水泥方塊」的制式設計,讓居住空間與自然環境產生更深的連結。
筆者整理了台灣北、中、南 3 個代表住宅建案,都是隈研吾在台灣參與的設計作品!通常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都會與在地建築師事務所合作,為了就是找到熟悉區域條件的專家,為基地打造獨一無二的設計方案,一起跟著往下看吧!
台北:義泰吾境
「義泰吾境」是隈研吾在台灣的首座住宅作品,位於台北市內湖區,預計於 2026 年第一季度完工。值得一提的是,義泰吾境所在的區域是以棋盤式道路規劃為主,這點與隈研吾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都是希望能打破集合式住宅的制式框架,將自然景觀帶回城市生活。
義泰吾境借鏡台灣傳統的「梯田」景觀,運用花園銜接市區街道,創造出富有層次感的綠意空間。此外,在建築立面上採用層層交疊的木紋色調格柵,不僅為室內空間引入柔和多變的光影,也讓整體空間更具詩意。特別是在屋內透過竹片堆疊而成的天井,會隨著陽光角度推移出時間流動的節奏,讓居住者感受到日常的韻律。
💡編按:從義泰吾境的案例,我們能看到隈研吾對水泥建築的獨特觀點,他認為建築應該強調室內外的連結,而不是以厚重的水泥牆體將空間粗暴地隔絕開來。唯有讓空間使用者感受到自然的流動與環境的呼吸,建築才能獲得生命,就如同與我們前面提到的,隈研吾對自然建材與混凝土在空間表現上的差異,有著極為深刻的見解。
台中:聯聚中維大廈
「聯聚中維大廈 Kuma Tower」是隈研吾生涯最高的建築作品,樓高 42 層樓、總高度達到 208 公尺,預計 2028 年在台中七期新市政中心落成。這也是唯一以隈研吾姓氏命名的建築,可見這項作品對這位國際建築大師設計生涯的重要性 。
Kuma Tower 最經典之處在於將「負建築」的理念融入超高層建築中。建築立面採用層層堆疊的簷板,靈感源自於古寺廟建築,不僅能賦予建築韻律感,還能有效調節光影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這種設計是隈研吾在都市脈絡下對「自然建築」的重新定義,透過旋轉簷板化解建築量體的厚重感,讓建築在視覺上更為輕盈,進而與鄰近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產生互動。
延續隈研吾的「負建築」理念,Kuma Tower 還規劃了 1500 坪的城市公園,並在建築中加入垂直綠化設計,讓建築彷彿隱身在自然中。此外,Kuma Tower 的還保留一棵 200 年的老樟樹,作為建築與土地連結的象徵。
台南:清景麟巴克禮 PARK
「清景麟巴克禮 PARK」是隈研吾在台南的唯一建築作品,位於台南東區核心區域,由清景麟集團與白天鵝建設共同推動,已於 2025 年 6 月上樑 。
作為南台灣指標級的國際住宅建案,清景麟巴克禮致力於打造融合城市、自然與建築美學的生活空間。從建材選用到生活服務皆導入國際規格,同時結合台南在地人文環境,呈現別具特色的設計風格,未來也有望成為台南住宅市場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建案名稱 | 所在區域 | 成交均價 | 格局與坪數 | 預計完工日 |
義泰吾境 | 台北市內湖區 | 約 103.6 萬元 / 坪 | 3 房約 39 坪、 4 房以上約 52 坪 |
2026 年 第 1 季 |
聯聚中維大廈 | 台中市西屯區 | 約 86.9 萬元 / 坪 | 約 80 至 120 坪 | 2028 年 |
清景麟巴克禮 PARK |
台南市東區 | 約 45.4 萬元 / 坪 | 3 房為 45 至 55 坪、 4 房以上為 68 坪 |
2026 年 第 2 季 |
資料來源:樂居網( 資料紀錄時間為 2025 年 7 月 16 日 )
【參考資料】
- 建築史論專題-建築經典導讀
-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 白石畫廊・台北 Whitestone Gallery Taipei
- 勤美術館 CMP INSPIRATION
- 逢甲大學
- 台中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D-ONE 第一大天地
-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 花蓮觀光資訊網
【延伸閱讀】
Hi 喜愛學習的房迷,你本週的閱讀額度只剩2篇
30 秒免費加入房感會員,繼續縮短與房的距離吧!
加入會員還可共享感感集團會員福利,輕鬆達成跨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