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橋|淡江大橋路線圖?規劃?淡江大橋何時完工?進度如何?

articleBanner
時事議題
淡江大橋|淡江大橋路線圖?規劃?淡江大橋何時完工?進度如何?
最新更新時間: 2025/8/18
文章來源
房感知識庫
文章段落

被譽為「 世界最大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的淡江大橋,預計在 2026 年 3 月完工通車。交通部長陳世凱更表示,未來淡江大橋有可能仿效澳洲雪梨大橋或美國金門大橋,在跨年夜施放煙火,成為世界級的亮點,預估假日可吸引超過 2 萬人次的觀光人潮。

此外,除了能提升國際形象、促進經濟發展,淡江大橋更是北台灣觀光與交通發展的新里程碑,大家都在猜測其完工後有助於疏導淡海新市鎮的車潮,甚至提升整個北海岸的交通可及性,有望大幅改善淡水地區的房市景觀。想知道更多淡江大橋的效益、路線設計、經營管理資訊嗎?快跟著房感一起往下看吧!

💡編按:2025 跨年夜,新北市在淡水八里之間淡水河水域,推出長達 13 分 14 秒、超過 3 萬發的高空煙火秀。最佳觀賞區域就圍繞在淡江大橋旁,民眾可以隔著淡水河看到淡江大橋後的煙火,一覽河景、大橋與五彩斑斕的煙火秀。究竟淡江大橋完工通車後,有沒有機會解鎖更壯觀的跨年煙火與河岸景色呢?讀者可以拭目以待!

淡江大橋將成為北海岸新地標?

淡江大橋的工程全稱為「 淡江大橋及其連絡道路5K+000~7K+035新建工程 」,由中央單位「 交通部公路局北區公路新建工程分局 」主辦、督導;在設計與監造的部分,則交給國內著名的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總經費高達新台幣 230 億元,自 2019 年 2 月 23 日開工,展延後預定竣工日為 2026 年 1 月 3 日花了將近 7 年才完工

💡編按:台灣的土木工程界有 3 家最知名的工程顧問公司,在業界有「 三中 」之稱,分別是經濟部投資的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交通部投資的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舊名為中華工程 )。三者皆因創立時間早、主導過多項重大公共建設、政府業務經驗豐富,而在業界佔有一席之地。

淡江大橋橫跨淡水河口,是連接新北市淡水區與八里區的關鍵交通樞紐,其地理位置優越,不僅串聯淡水河兩岸,更是北台灣交通網絡的重要節點。此外,政府更將淡江大橋定為世界級的新地標,在造型設計與整體規劃上也不馬虎,為了在功能與美學之間取得平衡,下了不少工夫,以期提升整體區域的吸引力。房感也將更多與淡江大橋有關的資訊整理在下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看看!

基本資訊 工程名稱 淡江大橋及其連絡道路 5K+000~7K+035 新建工程
所在地區 新北市淡水區至八里區、橫跨淡水河
建築設計師 扎哈哈蒂(Zaha Hadid)建築團隊
工程經費 約 230 億元( 交通部、新北市政府、國土署共同出資 )
工程規劃 主橋塔高度 約 211 公尺( 相當於 70 層樓 )
總橋長 約 920 公尺( 僅計算跨越河道部分 )
主跨距 約 450 公尺( 世界最大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
行車規劃 雙向 4 車道、機車道、人行道、自行車道
預留空間 預留八里輕軌橋面空間( 初期作為公車專用道 )
使用年限 約 120 年
耐震與安全設計 耐震標準 可耐 7 級地震
潛在斷層 山腳斷層、南崁斷層
結構設計 主橋結構採全焊接( 較螺栓設計重量約輕 10% )
減震設備 主塔 7 支 HFR 液壓阻尼設備( 總抗力約 5,250 噸 )
主橋兩端橋墩設有 FVD 阻尼器( 各 1,000 噸 )
40 公分消能減震容許位移、最終 5 公分的減速停止位移措施

為什麼要蓋淡江大橋?

興建淡江大橋的主要目的是「 解決北台灣長期面臨的交通瓶頸與區域發展需求 」,長期以來,關渡大橋的壅塞問題一直是淡水、八里及北海岸地區居民的夢魘,尤其當地住戶又以往返台北市中心的通勤族為主,交通堵塞嚴重影響通勤效率、生活品質,甚至區域房價行情。

淡江大橋完工後,預計將有效分擔台 2 線竹圍路段,以及關渡大橋的車流,估計可減少台 2 線約 17% 、關渡大橋約 30% 的交通量,大幅改善尖峰時段的壅堵狀況。除了突破交通瓶頸,現代橋梁的規劃設計也會考量防災與戰略功能,尤其台灣位處斷層帶、季風亞洲,受地震與颱風影響極大,又面臨地緣政治風險,相關設計方案與應變設施便更為重要。

綜合來說,興建淡江大橋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 3 點:

1. 紓解交通問題

淡江大橋將使淡水與八里之間的通勤及產業活動距離縮短約 15 公里節省約 25 分鐘的車程,可以擴大台北港的發展腹地,使淡水地區對外延伸更多交通途徑,解決臺北盆地外圍受山地地形阻礙交通的問題。

2. 促進區域發展

淡江大橋也能進一步串聯北海岸觀光軸線、刺激經濟發展、創造商業效益。作為淡海新市鎮的主要聯外走廊,淡江大橋提供便捷的交通途徑,可望加速當地發展並吸引人口進駐。

3. 戰略與防災功能

北海岸有台灣重要的核能發電設施,雖然目前已經停止營運,但仍有災害風險,在日本 311 震災後,顯示核安疏散範圍應遠大於現行的 5 公里半徑,顯示連接淡水河口兩岸的淡江大橋,將成為當地的重要緊急逃生路經

此外,面對潛在災害風險,淡江大橋在設計上也有達到世界級的抗震、抗風、水力分析及防蝕標準,更有可能納入北部區域國防戰術規劃中。

💡延伸閱讀>>>核二廠懶人包|核二廠在哪?除役了嗎?核二廠弊案爭議一次看!

淡江大橋路線圖

淡江大橋的整體工程計畫坐落在淡水河口,完工後將納入北部濱海公路系統,連接 台2線台15線台64線八里新店快速公路。在主線與連絡道配置方面,淡江大橋主線全長約 6 公里 。起點位於台61甲線( 2k 146 ),沿臨港大道和北堤濕地邊界跨越淡水河,終點則設於沙崙路1段( 8k 165 )

淡江大橋主線採雙向 4 車道配置,橋面路寬介於 44 至 55 公尺之間,除了機車道、人行道及自行車道,還預留了未來八里輕軌的共構空間,針對不同用路人的需求進行規劃,也凸顯了設計上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視。

整體來說,淡江大橋未來將具備「 微型轉運站 」的功能,可以整合輕軌、公車、YouBike等多種交通工具有助民眾自由轉乘不同運輸工具,未來也會調整現有公車路線,並增設開往桃園機場、板橋的公車路線,同時規劃串聯淡水、八里熱門景點的觀光公車,進一步完善大眾運輸網路,成為區域交通網路的關鍵節點。

根據交通部公路局的公開資料,淡江大橋的路線地圖如下!

淡江大橋工程位置圖

房感進一步將淡江大橋與周邊交通網路的連接設計整理在下表,讀者可以參考看看!

向北路線串聯 由已完工的臺北港二期聯外道路( 台61線 ),向北連接至淡海新市鎮 1-3 號道路,為高密度住宅區提供便捷的聯外道路
向南路線串聯 向南銜接八里新店線( 台64線 )的匝道,使淡水、八里、板橋、新店等地區之間的交通更為方便、快速
向東(淡水端)路線串連 淡水端匝道優先與淡海新市鎮直接連通,主線車道在跨越淡水河後,於中正路口前降至地面高度並併入沙崙路。為方便遊客,另特別設置通往漁人碼頭方向的環形匝道
向西(八里端)路線串連 八里端匝道連接至忠孝路口現有道路系統,可通往十三行博物館,另可向東行駛至八里左岸風景區
匝道設計 臺北港臨港大道八里文化公園旁,以及淡水中正路等地點設置匝道,有效串聯淡水河兩側的旅遊休憩景點

資料來源:行政院淡江大橋官方網站,筆者整理

淡江大橋設計圖

淡江大橋不只是北台灣的交通要道,更是融合工程技術與藝術美學的建築傑作。淡江大橋是台灣首例以國際競圖方式辦理設計的橋樑工程,由交通部公路總局主辦,邀請全球頂尖的橋樑設計公司參與。最終,選定由世界知名建築師札哈.哈蒂( Zaha Hadid )的事務所操刀,使淡江大橋成為一座獨具風格的台灣新地標。

淡江大橋的獨特橋型與美學意涵!

淡江大橋的國際競圖資格審查重點在於橋樑型式、外觀及意涵,並特別強調要讓未來完工的淡江大橋能與淡水聞名遐邇的夕照美景完美融合;後續的採購評選則更注重專業的橋樑工程設計理念、結構設計、經費控管、人力運用及履約實績能力等綜合考量。

因此,如何在這項重大公共建設中,將嚴謹的結構工程設計與創新的藝術願景結合,創造既具實用性又具象徵意義的建築,便成為各家建築師事務所與工程顧問公司最大的挑戰。

最終,淡江大橋的設計由世界知名建築師札哈.哈蒂( Zaha Hadid )事務所負責,這座單塔不對稱斜張橋融入淡水河口及觀音山的自然景觀,獨特的造型和結構使其在國際上獨樹一幟。此外,札哈提出的作品也符合淡江大橋成為台灣新地標的願景,將功能性與美學完美結合,其優雅曲線與自然融合的理念,充分展現札哈對結構、景觀與未來城市美學的深刻思考與影響力。

💡編按:札哈是一位具有劃時代影響力的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為解構主義建築的先驅,擅長以流動線條、不對稱構造塑造建築美感。札哈曾在倫敦建築聯盟學院( AA School )學習,師承荷蘭建築師、 OMA建築事務所創辦人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 )。

札哈以大膽前衛的設計風格聞名,其作品融合與未來感,顛覆了傳統建築形式,她的代表作包括:倫敦奧運水上運動中心、廣州大劇院、維也納的BMW中心等,也是第一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女性( 於 2004 年獲獎 )。然而,札哈在 2016 年驟逝,享年 65 歲,使淡江大橋成為她的遺作之一

在設計理念上,淡江大橋定位為景觀橋( scenic bridge ),橋塔位置特別設於河道中央偏淡水側,配合日落方位與景觀位置調整,使得從淡水老街望向海口的夕陽會與橋塔構圖重疊,營造獨特的視覺景觀。此外,淡江大橋的橋面最寬處達 70 公尺,橫跨淡水河口的壯闊結構,也讓整座橋成為沿岸重要的景觀焦點與觀光視覺資產。

淡江大橋的結構設計與安全考量

淡江大橋的設計考量了台灣位處斷層密集地帶、多地震的地理特性,具備高達 7 級的耐震度 。此外,為了確保橋樑在淡水河口嚴峻的鹽害環境下能有 120 年的使用年限 ,工法上也採用了多重防護措施,包括:抗氯離子滲透混凝土鍍鋅鋼筋耐候鋼材以及橋墩塗層保護。同時,搭配全天候監測系統,確保結構安全與耐久性 。 

淡江大橋體現了「 超額工程 」的規劃思維,不只是為了符合當前的安全標準,更是對未來超過百年運營成本,和潛在災害風險的長期投資,力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往後維護、更換和災後重建的障礙,並確保在極端情況下,時橋樑仍能維持其重要功能。房感將淡江大橋的結構設計重點整理如下,讀者可以進一步參考!

  • 抗風設計
    由於橋樑位於淡水河口,冬季東北季風、夏季西南季風,以及颱風帶來的西北方向強風影響顯著,因此淡江大橋進行了嚴格的風洞測試、斷面模型測試和全橋模型測試,並考量車輛行駛穩定性、行人舒適度及纜索振動反應,確保橋樑在施工期間及完工後的安全性。
  • 水力模型測試
    為了了解橋墩基礎在河水流動下的沖刷情況,淡江大橋特別進行了 1:81 的小比例模型水力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橋墩基礎樁帽低於現有河床能有效減少基礎周圍的沖刷效果,即使在最嚴峻條件下,最大沖刷深度為 8 公尺,也不會影響橋樑安全
  • 軸承系統與抗震
    淡江大橋的橋樑結構中安裝了 HFR( Hydraulic Fuse Restraint )這種兼具消能與力量傳遞的液壓阻尼設備,和 FVD 阻尼器摩擦擺式支承等先進的減震設施,以控制橋樑的振動頻率,確保在遭受7級以上強震後,橋樑仍能維持主體結構,並作為重要的逃生路線 。

淡江大橋管理中心

淡江大橋的規劃不只著眼於交通功能,政府更有意將其打造成一個結合營運、維護與觀光休閒的都市樞紐,為淡水地區帶來新一波的觀光人潮。目前,淡江大橋淡水端的行控管理中心正在積極施工中,政府也積極辦理「 台61線淡江大橋橋管中心曾改修建營運移轉( ROT )案 」的公聽會,希望能凝聚在地共識、完善管理中心未來的多元服務功能。

淡江大橋的管理中心除了負責橋梁的養護及監測工作,包含緊急應變、搶修、後續橋樑檢測及養護、以及交通監控等,也有望透過民間投資參與,以促參案的模式打造一座開放的休閒空間,設置遊客中心、販售相關紀念品,並結合淡水的各個休閒景點,以類似國道休息站的概念營運,預計未來假日可吸引 2.4 萬到 2.5 萬人次的遊客!

💡延伸閱讀>>>

淡江大橋為什麼蓋這麼久?

淡江大橋的興建歷程可謂漫長且充滿挑戰,其從規劃到動工再到即將完工,耗費了數 10 年的時間。究竟如此規模浩大的公共建設,在規劃、施工階段分別受哪些複雜因素的影響導致延後完工呢?快跟著房感一起往下一探究竟吧!

淡江大橋的施工難度有多高?

首先,這項國家級重大建設在招標過程中屢遭挫折,淡江大橋曾歷經多達 7 次流標 ,甚至在預算增加後廠商們仍興致缺缺,反映其工程本身的建造難度、複雜性與潛在的風險,以及廠商對專案可行性的疑慮。根據淡江大橋的施工廠商工信工程的說明,可以將施工的主要 5 項挑戰,整理如下:

高難度建築設計 由札哈設計的橋體造型具有高難度曲線,一度因設計與建造困難而面臨被放棄的風險
主橋塔採 3D 立體曲面造型 主橋塔非一般垂直設計,而為 3D 曲面,導致無法使用自動模板,增加施工難度與時間
基礎結構施工複雜 主橋塔基礎面積達國小操場大小使用 144 根鋼管樁,原設計以地下室開挖方式,而後在施工階段改為 2 層環型支撐變露天開採
橋體重量與焊接難度高 每個鋼構高達 500 至 700 噸,使用核能電廠等級的焊接技術,人力訓練困難且流動率高
需應對複雜環境力 燈柱兩端採斜折設計,需考量不同角度下的震動與風力影響,增加施工與設計挑戰

資料來源:中央社新聞、筆者彙整

💡編按:淡江大橋的施工難度究竟有多高?原本設計以地下室開挖方式,用 7 層水平支撐、打中間柱的工程方式。開挖地下需要 58 支基樁,一支直徑長達 2.5 公尺,除打樁外還要 1.5 萬立方的混凝土,品質要求比水壩更高!在施工階段,為了符合進度要求才改為露天開採模式建造,且仍須確保橋梁符合原先設定的安全標準。

淡江大橋在計畫推動的過程中,經歷了 2 次修正,經費也多次調整,最後採用 230.38 億新台筆的預算,主橋段才在 108 年順利開工。上述經費調整和多次流標,反映市場環境、營建成本、技術難度,以及政府與廠商之間對風險評估的認知差異。由此可知,淡江大橋的計畫不只是工程技術的挑戰,更體現政府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平衡預算、市場機制與公共利益的複雜決策過程。

淡江大橋計畫背後的生態與環境議題考量

淡江大橋的興建地點位於淡水河口,緊鄰「 挖仔尾紅樹林保留區 」等生態敏感區域。因此,環境與生態議題在整個計畫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不難想像其對工程進度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首先,淡江大橋計畫必須嚴格遵守環境影響評估結果,並持續進行環境監測工作,包含施工前、施工中及營運階段的環境監測計畫,有河川底質、空氣品質、噪音振動、水質、陸域與水域生物、交通運輸,共 12 項需要注意!

此外,為了維護區域自然生態、促進生態研究與保護工作,自 2013 年起,計畫啟動了「 淡水河口濕地紅樹林及底棲生物 」、「 台北港北堤濕地水鳥長期監測及繁殖生態 」,以及「 淡水河口鷗科及雁鴨科鳥類飛行影響 」等研究工作。這些研究及後續環境監測將持續到橋樑通車營運後 3 年,確保工程對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

💡延伸閱讀>>>環評是什麼?環境影響評估流程?環評環差環現差差在哪?

淡江大橋效益

綜合以上,淡江大橋的興建工程,長遠來看可以為北台灣帶來眾多深遠的效益,包含解決交通問題促進經濟與觀光產業發展與強化區域的防災、戰略功能。房感已經將淡江大橋的建設效益整理如下表,讀者可以進一步參考!

交通效益 紓解交通壅塞 淡江大橋通車後,預估可減少 台2線 17% 及 關渡大橋 30% 的交通流量,紓解交通壓力、有效改善尖峰時段的交通狀況
縮短通勤時間 橋樑將淡水與八里之間的行車距離縮短約 15 公里尖峰時段可節省約 25 分鐘的車程
完善交通路網 串聯台61線、台64線等主要道路,健全北部濱海公路系統,提供淡海新市鎮、台北港便捷的聯外交通
經濟效益 促進區域發展 擴大台北港發展腹地,並作為淡海新市鎮的主要聯外管道,促進其開發與人口成長
帶動觀光產業 串聯桃園航空城、台北港及北海岸觀光資源,形成國際觀光軸線,刺激北部濱海遊憩活動,創造龐大觀光收益與就業機會
多功能路徑 規劃有輕軌捷運、自行車道及人行道 ,其管理中心也將設置多元休閒與商業空間,進一步提升觀光吸引力
防災效益 緊急逃生路徑 提供北海岸核電廠的緊急逃生路徑 ,提升區域的防災應變能力
災害應變通道 橋樑設計採用高標準的減震、抗風、防蝕措施 ,確保在重大天然災害發生時,仍能作為安全逃生與應變路線

淡江大橋進度?何時完工?

截至 2025 年 6 月,淡江大橋已接近完工,橋體全貌已經完整呈現在大眾視野中。在工程進度方面,淡江大橋預計 7 月可完成主橋塔、9 月八里端橋面板閉合。政府也預估,淡江大橋將在 2025 年底全橋完工、2026 年 3 月通車

💡編按:淡江大橋計畫其實是分標進行的!第 1 標為台北港臨港大道段( 長度約 460 公尺),現已完工;第 2 標為八里端引橋至八里連絡道及淡水端隧道段,已於 2022 年完工通車。目前還在進行中的剩下第 3 標,即萬眾矚目的主橋段工程。

此外,鄰近的交通配套「 淡北道路 4 大工區 」也已經同步開始規劃,整體計畫依進度向前推進,預計 2029 年也可以通車,關渡新橋也正在規畫中,而新北市政府計畫在八里淡水兩端設微型轉運站,可直達桃園機場,或搭快速公車直接到板橋,進一步紓解交通壅塞問題。

淡江大橋常見問題!

相信閱讀完以上介紹,讀者對淡江大橋的規劃、設計,與相關計畫設施已經有初步認識。房感在這邊還整理了幾個與淡江大橋有關的常見問題,一起往下看吧!

Q:淡江大橋可以通往哪裡?

淡江大橋是連接新北市淡水區與八里區的關鍵交通樞紐,其路線規劃使其能夠便捷地通往多個重要區域。在淡水端,可以連接淡海新市鎮1-3號道路,並在淡水中正路、往漁人碼頭方向設有匝道;在八里端,可以銜接已完工的臺北港二期聯外道路( 台61線 ),並設置串聯八里新店線( 台64線 )的匝道 。   

Q:淡江大橋機車可以通行嗎?

淡江大橋規劃有專用機車道,機車可以通行!

其實不只機車,淡江大橋還規劃了完善的輕軌捷運、自行車道與人行道,體現了現代化交通建設對多元運輸模式的整合考量,滿足多元用路人的需求。此外,更預留了淡海輕軌八里延伸線的橋面空間,在輕軌開通之前將作為專用公車道使用,提升大眾運輸效率。

Q:淡江大橋主橋塔幾層?

淡江大橋是一座單塔不對稱斜張橋,複雜的結構設計使其主橋塔難以傳統建築的「 層數 」來計算高度和建造難度。

精確地說,淡江大橋的主橋塔高達 211.4 公尺,約 70 層樓高,在建造過程透過多個「 節塊 」逐層向上吊裝、灌漿完成,如最近完工的「 主橋塔 U50 組模節塊 」 。由此可知,淡江大橋的主橋塔是一個單一、高聳的結構體,而非分層的建築,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跨徑單塔不對稱斜張橋,核心設計和施工難度極高 。

Q:淡江大橋誰設計的?

淡江大橋的設計是由世界知名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事務所負責 。這項工程是台灣首例以國際競圖方式辦理設計的橋樑。此外,淡江大橋也是札哈.哈蒂的遺作之一 ,使這座橋樑更具特殊的藝術與歷史價值。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馬上登入會員,建立專屬收藏清單!
註冊/登入
馬上登入會員,建立專屬收藏清單!
註冊/登入
週餘
2

Hi 喜愛學習的房迷,你本週的閱讀額度只剩2篇

30 秒免費加入房感會員,繼續縮短與房的距離吧!

加入會員還可共享感感集團會員福利,輕鬆達成跨域探索!

免費加入房感會員

本網站所提供之交易資訊來源皆為「內政部實價登錄」,房價資訊均已排除特殊交易及極端值。本網站對資訊之正確性與即時性不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投資之意。投資人依本網站資訊進行的後續交易,若發生損失需自行負責,請謹慎評估相關風險。

房感不動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05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35號3樓

房感不動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5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35號3樓

©HouseFeel. All rights reserved

facebooklineinstagram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