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住宅怎麼來的?社宅土地來源?社宅前置作業有哪些?

articleBanner
時事議題
法稅政策
社會住宅怎麼來的?社宅土地來源?社宅前置作業有哪些?
最新更新時間: 2025/10/23
文章來源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文章段落

依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截至 2025 年 3 月底,全台 22 縣市包含已完工、興建中、待開工、規劃中的社會住宅總計接近 18 萬戶,社會住宅的興建已經遍及全台!但你有沒有想過,蓋社宅的土地是從哪裡找來的?政府又是如何決定要蓋在哪裡?社會住宅在開工動土前又有哪些準備工作呢?接下來就跟著我們一起來揭開社宅誕生的幕後故事吧!

📣新北市、台北市、高雄市中央社宅申請開跑🤩7 處、1,831 戶開放招租!
👉馬上看地點&申請方式

社會住宅土地怎麼來?

為了讓民眾擁有便利、良好機能的居住環境,社宅通常會優先選在生活機能較佳的區位,然而如果由政府直接買地來蓋,光是市區內精華地段的高額地價,社宅租金恐怕會變成「豪宅價」!甚至是需要編列更多預算來負擔社宅興建成本。為了不讓社會住宅變得遙不可及,政府不是砸大錢買地,而是直接找「現成土地」來蓋社宅

興建社宅的首選基地是公有土地,如果地方政府手上有閒置土地,且沒有特別的規劃用途,就會規劃興建社宅。因此在市中心優先盤點的往往是非公用或低密度使用的公有土地,像是荒廢的舊軍營、閒置空地、老舊公有建物等,這些「最貴的公有地」當然成了社宅最理想的基地!

此外,還有一些屬於特種基金的國有土地以及國營事業土地等,雖然不能直接無償使用,但可以透過長期租用的方式取得。這樣一來,政府就不用花大筆預算購地,也不會排擠到其他施政項目,有效兼顧財政與效率是落實社宅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會住宅土地資源盤點!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提出「百萬租屋家庭支持計畫」政見,政府預計到 2032 年要再新增 13 萬戶直接興建的社會住宅,讓更多符合社會住宅資格的民眾享受社宅服務。不過,社宅用地取得不易,一直是推動政策的一大挑戰為了加速社宅的興建進度,政府也採取多元方式解決社宅土地來源不足的問題。以下分別介紹各種社宅興辦模式:

1.閒置公有土地興辦社宅

根據統計,截至 2024 年底台灣「最大土地公」國產署已透過撥用、捐贈、出租、出售等方式提供至少 86 公頃、並保留高達 134 公頃國有土地用於社會住宅興辦這些土地將由主管機關內政部與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進行規劃及推動社宅政策。像是新北市中和區的「保二安居」社宅,原址便是保二總隊辦公室和宿舍,透過公辦都更重建警察辦公廳舍,並分回 476 戶社會住宅;台北市南港區「玉成社宅」前身則是衛福部胸腔病院,同樣採都更分回 410 戶社宅;而桃園市中壢區「龍岡好室」原址是陸軍龍翔營區,透過營區活化再利用,不僅興建國軍宿舍,同時還提供多達 160 戶的社會住宅。

💡延伸閱讀>>>公辦都更、自辦都更、民辦都更差在哪?怎麼選?都更實施方式總整理!

2.整體開發區留設社宅

除了活用國有土地興辦社宅,中央目前也在研擬修法,未來地方政府在辦理區段徵收、市地重劃開發的過程中,直轄市須保留 5% 的社宅土地,其他縣市則保留 3%,將這些地專門讓售給中央政府興建社會住宅。除了能確保未來社宅用地供應穩定,也更適合採取「小造鎮」模式規劃,將托嬰、幼兒園、長照等提升居住品質的公共設施一併納入,讓社宅不只是單純提供居住空間,還能更進一步結合鄰近地區的社福資源,為有養育、照護需求的家庭提供支持。

💡延伸閱讀>>>

3.老舊或閒置公有房舍轉型社宅

社宅除了從零開始興建,政府也會選擇閒置國有宿舍與房舍,將空間活化變身為社宅。例如高雄前鎮的「梧州好室」社宅,就是從舊學生宿舍整修而來,提供 99 戶低公設、採光良好的社宅單元;台北市中山區「新興社會住宅」原為屋齡超過 50 年的傳統市場和教師住宅,2017 年經建物結構補強及整建修繕後,開放民眾抽籤入住,目前約有 30 戶社宅家庭居於此。將閒置房舍轉變為社宅,讓更多人能選擇適合自身條件和需求的社宅租屋選擇

💡延伸閱讀>>>整建維護|老屋該不該翻新?老屋翻新與否的關鍵因素?老屋翻新指標介紹

4.包租代管社會住宅

為了在短期內因應迫切的租屋需求,政府也持續推動包租代管政策,鼓勵民間房東釋出房屋加入社會住宅行列提供稅賦減免等誘因,讓市場空置房源也能成為社宅的一擴大租屋市場供給並提供多元居住選擇,同時也透過租金補貼機制,實際減輕民眾的居住負擔。

💡延伸閱讀>>>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是什麼?房東有哪些優惠?房客可以申請什麼補助?社宅包租代管優缺點一次看!

社宅興建前置作業!

在正式興建社會住宅之前,社宅土地往往需要經歷一系列縝密的前期規劃作業!從評估選址、決定戶數與房型比例,到社福設施整合與周邊環境規劃,每一步都要以滿足社宅住戶需求為出發點,同時還要將社宅鄰里與街區納入發展考量可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那麼,在蓋出一棟機能完善、符合地方需求的社宅前,到底要準備哪些事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社會住宅選址

買房子、租房子最看重的就是地點了,蓋社宅當然也不例外!在進行社宅選址時,政府會優先考慮交通便利、生活機能佳的區域,同時鎖定人口超過 5 萬雖未達 5 萬但呈現成長趨勢的鄉鎮市區。而在眾多地點中,基地形狀方正、具一定面積的公有或國營事業土地等開發彈性較高、適合規劃社會住宅的土地便會是優先選擇!

社宅基地在初步篩選完成後,國家住都中心就會開始和各機關協調,透過租賃、協議價購或捐贈等方式取得社宅土地。但別以為選好地點就能馬上開工,興建社宅還有不少關卡要過!

首先,部分土地可能需要進行都市計畫變更,或解決原土地的使用現況問題。無論社宅基地是 單一地塊或跨越多個街廓,都必須符合都市計畫的總容積率規範才能確保合理的建築密度。此外,當開發面積達一定標準時,還需要通過地方政府的都市設計審議交通影響評估審查,確認未來社宅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踐兼顧社宅發展與社區共融的規劃原則

社會住宅基地現勘

由於每塊社宅基地的環境條件與需求定位都不同,要打造真正符合當地居民需求的社宅,除了透過資料庫查詢來掌握都市計畫、人口結構、租金行情等基本資訊外,許多關鍵細節仍需由規劃人員親自實地勘察才能掌握。例如:確認基地的使用狀況,確保地界清楚、沒有違法占用;若基地內有重要樹木,也需評估是否移植或保護。此外,社宅基地周邊的生活機能也是探勘重點,像是學校、市場、公園的動線,也會影響未來社宅人行道或街角廣場的設置

交通狀況則是另一個觀察重點,規劃人員會到現場觀察基地周邊道路的尖峰、離峰車流,作為規劃停車場出入口與車道退縮設計的評估確保社宅啟用能夠維持周邊交通流暢度。

然而,有些當地特色是「到現場也看不出來」的,例如:

  • 當地家庭結構:是以小家庭為主,還是三代同堂較多?這會影響社宅房型配置與社福設施規劃
  • 社區活動空間:居民平常在哪裡聚會聊天?如果社區互動頻繁,可能需要設置更多公共空間
  • 停車需求:當地居民是否面臨停車困難?這會決定社宅停車場的使用對象與規模

而這些現場看不出來的項目就需要請教村里長,透過在地人的第一手經驗,才能規劃出真正符合在地生活樣貌的社會住宅。

社會住宅房型配置規劃

一般建案會依據市場需求來決定產品定位和房型占比,那麼只租不賣的社宅,是如何決定要蓋多少間套房、一房、二房或三房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依照數據看需求,再加上彈性調整!

先來看看數據怎麼說!根據內政部的《社會住宅規劃設計興建及營運管理手冊》,建議的社宅房型配置是套房 / 一房 60%、二房 30%、三房 10%。不過,這個規劃並不是隨便抓的!而是考量到社宅租戶多為學生、社會新鮮人,或者小家庭,進而推測這些族群最需要的是套房或一房型

此外,根據全國統計資料,目前 1~2 人的小家庭已經接近 6 成反映出現今租屋族群以小家庭與單身族為主。國家住都中心也透過家戶人口數調查及過往社會住宅招租經驗,現有社宅的申請者中也有超過 60% 傾向選擇套房 / 一房型,顯示出這類房型需求最大,因此未來社宅的房型比例將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居住需求進行彈性調整!舉個例子,新竹縣湖口鄉的 「新湖好室」 就做了不同的調整。湖口是新竹縣人口第三多的城鎮,並且人口還在持續成長,當地三代同堂的家庭很多,住屋空間也相對飽和,所以政府把社宅房型比例調整為 5:4:1,提高二房型的比例來滿足更多家庭的需求!

社宅房型 內政部建議比例(一般地區規劃) 成家需求較高地區規劃
套房 / 一房型 60% 50%
二房型 30% 40%
三房型 10% 10%

未來,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社宅的房型比例也會持續調整,不會只固定一種模式。畢竟,不管是學生、新婚夫妻,還是帶小孩的家庭,每個族群的需求都不同,社宅當然要越來越靈活才能跟得上時代需求!

社會住宅混居模式訂定

社會住宅不只是提供房子,更是一種生活型態!不同的人住在一起,彼此尊重、交流生活經驗,才能讓社區更有溫度。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的公共住宅大多採取「混居模式」,讓不同族群、年齡、收入的人共同生活,透過日常互動,增進理解與包容。

在台灣,社宅的混居模式以「60% 一般戶、40% 優先戶」為原則一般戶是指符合一定所得與財產限制,且在當地有就業、就學需求的居民;優先戶則包括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育有兩名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家庭等,符合《住宅法》第 4 條規定的社會或經濟弱勢族群。這樣的設計,不但讓各種背景的居民都能在此安心生活,也讓社宅成為一個多元、共融的社區!

類型 比例 適用對象
一般戶 60% 符合所得與財產限制,且有當地就學、就業需求的居民
優先戶 40% 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育有兩名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家庭
(符合《住宅法》第 4 條規定的弱勢族群)

那麼,社宅怎麼維持居住品質呢?當住戶背景多元,為了確保社區環境良好,就需要制度化的管理與完善的社區機制來維持秩序與和諧,像是:

  • 合理的租賃契約與住戶公約,確保住戶遵守社區規範。
  • 定期社區訪視與關懷,讓住戶在有需求時能獲得幫助。
  • 引入智慧化的物業管理,提高社區安全,確保公共設施維護。

為了讓社宅不只是住的地方,更能成為滿足不同族群需求、鼓勵鄰里互動交流的平台,政府也設計了許多共融措施!例如引入社福機構與非營利組織,舉辦各種社區活動讓不同族群有更多互動機會,以增進鄰里情誼;或是打造共享公共空間與多功能公共設施,讓社宅居民與周邊社區共享,以促進鄰居間的友善關係。

💡延伸閱讀>>>社會住宅如何與鄰里共好?從共融社宅到打造包容城市!

社宅附屬設施規劃

社會住宅除了滿足一般大眾最基本的居住需求,根據住宅法規定,可以保留一定空間,為有長照、身心障礙、托育、幼兒園等服務需求的家庭建置相關設施,也可以針對社區文康、商業、餐飲、青年創業等活動規劃相關空間,來進一步提升社宅所在地的生活機能和公共服務品質。以下就對大眾最有感的幼兒照顧、老年照顧和停車需求等課題,分別介紹社宅相關設施規劃背後的考量:

社福設施規劃

一面忙著拚生活,一面擔心長輩的照護、小孩的照顧,無非是許多家庭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大難題!因此,社宅興辦單位會與衛福部、教育部、地方政府合作,引入托嬰、長照、身心障礙服務等社福設施,滿足育兒和養老家庭的各項日常需求! 

首先是長照設施!隨著人口高齡化,台灣對長照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許多家庭都面臨如何妥善照顧長輩的問題。現今社宅在規劃時就會納入長照設施的設置,將照護資源與居住空間緊密結合,減輕家庭照護負擔,長輩也能獲得專業長照服務。例如:

  • 日間照顧中心常見長照服務項目之一,白天提供照護與活動安排,讓長輩有專業看護,家屬也能安心工作。
  • 團體家屋為一種小規模的長照機構,提供全天候照顧服務,特別適合失智長輩,讓家屬可以隨時探望。
  • 小規模多機能:整合長照服務項目中的日間照顧、居家服務與臨時住宿,提供更彈性的照護方式。

再來是托育資源!「抽不到公托」是許多家長的痛點,社宅則直接在社區內設置托嬰中心與幼兒園,讓爸媽不用每天花時間接送到遙遠的育兒機構。而社宅托育資源又分為以下兩種模式:

  • 大公托:較具規模的公共托嬰中心,提供穩定的托育服務。
  • 小家園:類似家庭式的社區托育中心,讓孩子能在溫暖的環境中成長,降低分離焦慮感。

這些托育設施不僅讓住戶受惠,也能開放給周邊社區居民使用,真正做到讓社宅提升生活機能,改善整體育兒環境。

除了照顧長輩與幼兒,社宅還考慮到身心障礙者、求職者、家庭庇護與心理健康等需求,讓不同族群在社宅都能獲得適當的支持。以下分別舉例來看社宅還提供哪些社福資源!

  • 身心障礙社區式照顧服務:多數新建社宅提供日間照顧、工作訓練空間(小作所)與社區居住單元,讓身心障礙者能在社區內獨立生活。
  • 就業自立支持:設置庇護工場與就業服務站,協助身心障礙者培訓技能,也幫助一般民眾進行就業媒合。
  • 家庭庇護:提供緊急庇護所與中長期庇護資源,幫助受暴者在安全環境下重新建立生活。
  • 心理健康服務:設置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諮商、個案管理與心理健康活動,讓居民的心理需求不被忽視。

在傳統住宅區可能因為不易找到合適空間布建服務據點,居民需要自己去尋找長照機構、托嬰中心或社福資源,而社宅則把這些設施帶進社區,讓居民不用跑遠,就能獲得合適的服務!

💡延伸閱讀>>>社會住宅如何共融共生?社宅附屬設施、創新社福駐地服務大解密!

社會住宅停車場規劃

對許多開車族來說,回家後還要繞好幾圈找車位,甚至淋著雨衝去繳停車費,絕對是一天中最崩潰的時刻。為了解決這些日常困擾,社會住宅的停車場貼心規劃了以下四大設計,大幅提升社宅居住體驗!

  • 停車價格更划算,政府幫你省荷包!
    社宅停車費會依據地區市場行情,由專業估價師評定,確保價格公平、透明。
  • 住戶與訪客動線分流,確保隱私與安全!
    多數新建社宅讓住戶可以直接從停車場搭電梯回家,而訪客則設有獨立出入口,確保社區安全與隱私,讓住起來更安心。
  • 友善車位設置,照顧不同需求!
    停車場內設有身心障礙者專用車位,還有婦幼專用車位,無論是行動不便的長輩、推嬰兒車的爸媽還是孕婦,都能有更友善的停車空間。
  • 電動車未來趨勢,先預留好充電樁!
    隨著電動車普及,社宅停車場也預留了充電樁安裝位置,未來住戶若有需求,可以更方便地安裝充電設備,確保用電安全。

此外,政府在規劃社宅停車時,除了優先滿足住戶的需求外,也會開放提供周邊居民臨停或承租。這樣不但能改善巷弄違停問題,還能讓整個區域的停車秩序變得更好、人行道更寬敞,營造更友善的步行環境。完工後,停車場會交由專業廠商管理,確保維護品質,讓使用更有效率!

社會住宅對地方發展影響?

從前文的社宅前置作業到附屬設施規劃介紹,都能看出社會住宅可不只是「租得起的房子」,它更能帶動整個地方的發展!當年輕人願意留下來生活,商圈自然會日益蓬勃,隨著經濟活絡起來,租金跟房價也會逐漸穩定。更棒的是,社宅的混居模式讓不同背景的人住在一起,促進鄰里互動與資源共享,營造出更具溫度的社區生活!至於社宅貼心的交通規劃,讓住戶可以少開車、多利用大眾運輸,通勤變得更方便,城市交通也因此更順暢!當社會住宅與城市規劃相輔相成,它不只是給人一個「住的地方」,更是打造一個有活力、可持續、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的社區關鍵!

📣中央社會住宅招租中🔥

🏠招租時間:2025/10/27~11/25
📍新北市三重區《富貴好室》:142 戶
📍新北市林口區《林口選手村》:454 戶
📍台北市文山區《自慢藏婚育宅》:40 戶

📍高雄市三民區《美都安居》:325 戶
📍高雄市三民區《明仁好室》:139 戶
📍高雄市鳳山區《鳳誠安居A》:411 戶
📍高雄市鳳山區《鳳松安居》:320 戶

💡想了解更多中央社宅資訊?>>>請點我!

【延伸閱讀】

馬上登入會員,建立專屬收藏清單!
註冊/登入
馬上登入會員,建立專屬收藏清單!
註冊/登入
週餘
3

Hi 喜愛學習的房迷,你本週的閱讀額度只剩3篇

30 秒免費加入房感會員,繼續縮短與房的距離吧!

加入會員還可共享感感集團會員福利,輕鬆達成跨域探索!

免費加入房感會員

本網站所提供之交易資訊來源皆為「內政部實價登錄」,房價資訊均已排除特殊交易及極端值。本網站對資訊之正確性與即時性不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投資之意。投資人依本網站資訊進行的後續交易,若發生損失需自行負責,請謹慎評估相關風險。

本網站所彙整之建案資訊由各建商/代銷團隊提供,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實際銷售資訊請以各建商/代銷團隊及建案銷售現場實際資料為主,請謹慎查閱相關內容、評估自身購買風險;如內容有誤歡迎來信至 service@housefeel.com.tw。

房感不動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05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35號3樓

房感不動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5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35號3樓

©HouseFeel. All rights reserved

facebooklineinstagram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