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兒福都更案懶人包!信義區內的公辦都更案!信義兒福都更案在哪?

articleBanner
區域生活
時事議題
信義兒福都更案懶人包!信義區內的公辦都更案!信義兒福都更案在哪?
最新更新時間: 2025/6/11
作者
文章來源
房感知識庫
文章段落

在你的印象中,信義區是不是總跟台北101 、百貨公司、高樓豪宅畫上等號?但你可能不知道,在這些現代建築的北側,有一片低調卻承載了半世紀社福使命的土地,這裡曾是台北第一座綜合型兒童福利中心的所在地,也是部分台北人成長記憶的一部分。

如今,這塊基地即將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都市更新,不只是蓋新房、換新樓,而是一次跨越社福、產業、教育與高齡照護的都市轉型實驗。從為什麼這塊地推不動,到「連鎖式都更」如何一塊塊整合,背後其實是一段關於土地、人與城市未來的故事。這篇文章,將帶你一步步拆解這起「信義兒福公辦都更案」的來龍去脈,告訴你它在哪裡、發生什麼事、為何難以推動、又將如何改變整個信義區的生活樣貌!

兒童福利中心是什麼?從救助難民到打造全台首座兒童福利機構

在認識「信義兒福都更案」之前,讓我們先回到 1950 年代的台灣。當時,國家正面臨戰後重建與大批來台難民的社會挑戰,急需民間與政府攜手合作、建立起社會安全網。正是這樣的背景下,「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簡稱中華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其捐助單位「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開始在台北積極推動社會福利機構的設立。1963 年,他們在基隆路與縱貫鐵路交會處設立了中華職業訓練中心,提供打字、縫紉、機械製圖等職訓課程,幫助難民與青年學得一技之長、重新自立生活。

而到了 1969 年,眼見城市中有越來越多失依兒童與家庭困境,中華社會福利基金會再度出手,在基隆路與忠孝東路口的國有地上設立了台北兒童福利中心(簡稱兒福中心)——這是全台第一所「綜合性、多元化」的兒童福利機構。為求專業,他們還邀請當時國內大學的教授擔任指導委員,甚至派員遠赴歐美考察先進的兒童照護與教養制度,期望打造一個真正以「兒童最佳利益」為核心的場所。這座中心不僅提供育幼安置,還設有實驗幼兒園、課後托育中心,甚至發展出融合特殊需求幼兒的早療機制。多年來,它不只是孩子們的避風港,更是社福政策與教育實驗的重要基地

250610中華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基地上經營兩項業務

信義兒福都更案的範圍?為什麼要都更?

你或許很熟悉信義計畫區的高樓林立、百貨商圈與台北101的夜色,但若我們往北望去、穿過基隆路,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風景。這裡是松山車站南側的大五分埔地區——一個曾經熱鬧繁華、如今卻略顯沉靜的角落,也是「 信義兒福都更案 」的所在地。

五分埔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的農村聚落,原本是一片田野地,後來隨著鐵路與工業設施進駐,逐漸轉型為住宅與輕工業混合的社區。到了 1970、8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時期,這裡成為全台知名的成衣批發重鎮,早市、夜市、巷弄店面人聲鼎沸。無數外地年輕人北上打拼,租下這裡的「起家厝」,白天批貨,晚上擠著樓梯返家,形成一段段與城市共成長的青春記憶。但隨著網購電商崛起,傳統成衣批發業逐漸式微,五分埔的人潮與錢潮也慢慢退去,從市民大道六段南側起,一直到虎林街、市民大道與忠孝東路之間的這片基地,見證了城市興衰。

如今,這裡七成以上的建築屋齡超過 30 年,多半是四、五層樓高、沒有電梯的公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步登公寓」。這類建築曾是都市擴張時期的象徵,造價親民、蓋得快,成為無數家庭北上圓夢的起點。然而,歲月不饒人,也沒放過老屋—牆面斑駁、水電老舊、樓梯沉重,住起來越來越吃力,安全疑慮也隨之而來;步登公寓雖然沒有管理費,看似省錢,卻也因此缺乏公共維修機制與長期保養的資源。

另一方面,兒福中心的原有建築與空間,也早已無法滿足現代托育與社福服務的多元需求。當年這塊土地位處市郊、地價低廉,是政府與民間機構設立社福設施的理想基地,然而隨著信義區蛻變為台北最精華的地段之一,商辦大樓林立、重大建設持續進駐,這塊位在市民大道、松山車站周邊的土地,身價早已翻漲數倍,成為寸土寸金的都會熱區。對兒福中心而言,這樣的區位轉變,雖然提升了交通便利性與區域能見度,但也帶來了實際的經營壓力,再加上托育需求不斷擴增,硬體設施早已不敷使用,未來若不進行改建或更新,恐怕難以永續經營。

250610台北市信義區1990年代與現今的航測影像對照

老社區為何難更新?從兒福基地看見台北都更的共通難題

雖然信義兒福基地所在的大五分埔地區條件看起來不錯—地段好、人口密集、生活機能方便,但這樣的黃金位置,過去卻始終無法順利推動都市更新,原因其實和許多台北的老社區一樣,卡在「人、地、法」三大難題。

首先是人口結構高齡化,信義兒福基地所跨的「兒福三里」(雅祥里、六藝里、富台里)中, 65 歲以上人口超過 2,200 人,佔比將近 17 %,其中將近一半的住戶居住在無電梯的步登公寓。這些年長居民大多在此地住了幾十年,不僅習慣這裡的生活圈,也因體力與經濟考量對搬遷充滿抗拒。

此外,土地使用權與產權的複雜性,也是阻礙都更推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像兒福中心這樣的單位,儘管長年透過無償撥用或低租金承租國有土地,卻沒有完整的產權。然而,在都市更新的程序中,涉及的不只是土地重建,還牽涉到權利範圍的重新分配、回饋比例的協商,以及未來產權的歸屬,現行法規下很難保障他們能在更新後繼續留下來。更何況這一帶除了公有地之外,還混雜著私人住宅、違建戶、國有土地占用戶等多元類型,產權結構高度複雜,每一筆地目後面都有不同的故事與需求,也因此,想要整合共識並非易事,導致更新計畫長年停滯。

即使能推動都更,也無法忽視仕紳化(Gentrification)可能帶來的問題

💡什麼是「仕紳化」?
所謂仕紳化,指的是原本生活條件相對弱勢的地區,經過開發後吸引資源與高收入族群進駐,卻反而讓原本的老住戶因租金或生活成本提高而被迫搬離。

對像五分埔這樣高齡人口比例高、收入偏低的社區來說,如果更新後無法妥善安排原居民回遷與生活延續,都市更新反而會造成社區結構的斷裂與人情網絡的流失。

說到底,這塊基地所面臨的困境,其實跟許多台北老舊社區一樣——房子老、人口老、法規侷限,卻又充滿記憶與羈絆。都市更新不能只看空間價值的提升,更必須回到居民真正在意的:能不能不搬太遠?搬了之後還能不能回來?

什麼是「連鎖式都更」?信義兒福案怎麼改變台北都更困境?

正因為信義兒福基地過去推動都更一再卡關,政府也意識到:若想打破現有瓶頸,就不能再用傳統都更思維來面對這類高度複雜、牽涉多方利益的區域。於是,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簡稱國家住都中心)在 2018 年接手此案後,導入一套全新的策略—「 連鎖式都更 」,讓這個案子終於有了進展。連鎖式都更是什麼?

所謂「 連鎖式都更 」,是取經自日本東京「 大手町 」地區的再開發經驗。這個模式強調「先建後拆、分期推動、產權交換」,不再要求所有參與者一次到位、原址搬離,而是透過先建好替代空間,讓住戶或使用單位在不中斷使用的情況下再進行搬遷與重建,像是一個區塊接著一個區塊接力翻新,因此被形象化為「連鎖」概念。

信義兒福公辦都更案如何進行?

以「信義兒福公辦都更案」為例,更新總面積達 2.83 公頃,國家住都中心將其拆分為 6 塊基地,採「分區、分期」推動。在第一階段,優先興建新的幼兒園空間,等新園區蓋好、投入使用之後,舊的兒福園區才會拆除,達成無縫接軌、不中斷托育服務的目標。這樣的做法,對長期經營的社福單位、對習慣固定生活圈的高齡住戶來說,都是一種降低衝擊的做法。

240610兒福中心透過連鎖式都更「先建後搬」

筆者整理連鎖式都更模式的優點在於:

  • 公設優先規劃,服務不中斷:採「先建後拆」,可先蓋好替代空間再遷移,讓機構或幼兒園不中斷使用,避免生活與營運斷層。
  • 提高民眾參與意願:住戶看到新空間實體、有明確時間表,比傳統紙上藍圖更能建立信任。
  • 靈活應對產權與地權問題:透過「權值整合」與「產權交換」機制,逐步化解複雜地籍問題。

但它也不是萬靈丹,仍有幾項限制與潛在風險:

  • 規劃週期長、成本高:必須有足夠的公有土地或資源,才能提供先建的「過渡空間」。
  • 需有強力主導單位協調整合:連鎖環節越多、參與者越多,協調難度也越高。
  • 政策連續性要求高:都更進程跨年度、跨政府任期,若缺乏穩定推動力量,容易中途擱置。

信義兒福分區怎麼規劃?一表看懂 6 塊基地開發效益!

而要實施連鎖式都更,第一步就是徹底盤點周圍地區的土地資源。信義兒福案之所以能啟動,也是因為周邊擁有相對高比例的公有土地。整個更新基地約有 80% 為國有地,許多處於閒置或低度利用狀態,包括舊宿舍、公有設施與零散空地。這些國有地原本由不同機關管理,經由國家住都中心整合協調後,成為推動都更的關鍵角色。

此外,為了解決產權分散的問題,國家住都中心也與中華基金會針對部分土地進行「產權等值交換」,原本分散在六塊基地中的產權,也被整合集中至 B1-1 基地。換句話說,基金會在都更後不必「到處分回」,而是可以專屬取得一棟建物,延續其幼兒園與社福服務的功能,也大幅降低後續營運的不確定性。這樣的設計不但保障了原有使用者的權益,也提升了更新過程的效率與可行性。

250610信義兒福都更案基地位置圖

經過 6 年努力,信義兒福案作為全台首宗「連鎖式都更」公辦案例,在 2025 年 1 月順利完成全數招商,國美、順天、大陸、冠德、遠雄等 5 家建設公司正式加入,總投資額高達 190 億元。未來,這裡將打造一個結合全齡住宅、新創聚落、社福與教育空間的多元社區,成為信義區新一代的城市生活樣貌,也為台北其他老社區提供可複製的示範案例。這些基地更新後,不僅重建空間硬體,更重塑社區功能與服務面貌,例如:

  • A1、A2 基地導入高齡住宅、長照設施與庇護工場,建構全齡友善生態社區
  • B2 基地結合共享工作空間、托嬰中心與產業育成空間,支持在地青年創業
  • B1-1 基地保留兒福機構服務功能,持續提供托育與社福資源
  • B1-2 與 B3-2 基地規劃出租住宅與辦公空間,促進商業與職住平衡

以下為筆者針對各都更案的簡要整理:

信義兒福都更分區規劃表
案名 面積 投資金額 出資人
兒福A1 8,850 平方公尺 47 億元 順天建設
兒福A2 4,394 平方公尺 28 億元 遠雄建設
兒福B1-1 2,429 平方公尺 12億 國美建設
兒福B1-2及B3-2 4,514 平方公尺 27億元 大陸建設(欣陸投控)
兒福B2 8,100 平方公尺 76 億元 冠德建設

「信義兒福都更案」看似是一場土地與建物的重整,實則是一場關於人、社區與未來生活方式的深層對話。從難以整合的老舊街廓,到引入「連鎖式都更」突破困境,再到高齡友善、幼兒照護、新創產業多元共融的社區規劃,這場都更不只是建設工程,更是為了實踐社會願景。城市會老,建築會舊,但只要社區還有溫度,都更就不該只是為了追求價值最大化,而是要為下一代留下可以住得下、活得好、記得過去也想像未來的地方。

250610兒福中心更新前後示意圖

💡你家要都更?15 秒快速幫你試算都更、重建價格!>>>請點我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馬上登入會員,建立專屬收藏清單!
註冊/登入
馬上登入會員,建立專屬收藏清單!
註冊/登入
週餘
2

Hi 喜愛學習的房迷,你本週的閱讀額度只剩2篇

30 秒免費加入房感會員,繼續縮短與房的距離吧!

加入會員還可共享感感集團會員福利,輕鬆達成跨域探索!

免費加入房感會員

本網站所提供之交易資訊來源皆為「內政部實價登錄」,房價資訊均已排除特殊交易及極端值。本網站對資訊之正確性與即時性不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投資之意。投資人依本網站資訊進行的後續交易,若發生損失需自行負責,請謹慎評估相關風險。

房感不動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05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35號3樓

房感不動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5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35號3樓

©HouseFeel. All rights reserved

facebooklineinstagram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