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台灣會有海嘯嗎?海嘯成因?海嘯前兆是什麼?

住在台灣的我們或許比較少感受到「 海嘯 」的威脅,但這種源自海洋深處的巨大能量,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沿海地區造成毀滅性的衝擊。對於四面環海、地處板塊交界帶的台灣而言,我們對地震一定不陌生,也務必認識到海嘯可能帶來的災害與風險,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財產安全。
因此,住在台灣的我們一定要了解海嘯的成因與潛在威脅。台灣是否會發生海嘯?海嘯的成因是什麼?海嘯來臨前有哪些徵兆?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房感將更多與海嘯有關的資訊與常見問題整理在內文,快來看看吧!
💡編按:許多網友依據日本漫畫家竜樹諒的作品《 我所看見的未來 》,預言 2025 年 7 月 5 日會發生大地震。由於該作品的內容曾巧合的多次預言重大歷史事件,許多民眾對可能到來的天災感到恐慌。雖然網路傳言不一定可信,但準備好防災意識肯定是必要的!快跟著房感一起往下看吧!
海嘯是什麼意思?
「 海嘯 」( Tsunami )一詞源自日語的「 津波 」,意思是「 港邊的波浪 」。海嘯是一系列強大的海浪,能夠淹沒沿海地區、破壞建築物並產生危險的水流,與一般由風引起的海浪,只拘限於水面的波動不同,海嘯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因此產生的力道更強、破壞力更大,也更加危險。
💡編按:一般的海浪有分成風浪、長浪、風暴潮三種。風浪是風吹在海水表面所形成的;長浪是由力度更強的風,從遠處吹來所引起的;風暴潮則是由熱帶氣旋或強烈天氣系統引發的海面異常上升現象。
相較於一般的海浪,海嘯不只是源自於上面提到的天氣系統擾動,更有可能來自地震、斷層移動等地表之下的力量,由下而上帶動整個水體位移,產生的力量更為驚人!這種特殊的成因賦予海嘯獨特的物理特性,在深海中形成數百公里的波長,使其傳播速度極快,在海洋中每秒可傳遞超過 200 公尺,相當於噴射機的速度。
💡延伸閱讀>>>
因此,儘管深海中海嘯的波高可能不到 5 公尺,因垂直波動不明顯而使開放海域的船隻或觀測站難以察覺。但當海嘯波傳至近岸淺水區時,由於水深變淺、前方海浪的波速跟著減慢,後面的海浪隨著慣性壓上來,便可能導致波幅驟增,形成高達數十公尺的「 水牆 」,也就成為我們看到的可怕海嘯。
此外,不但不易觀測,海嘯的可怕之處更在於其通常由一系列強大的海浪組成,可持續數小時,而且首波往往不是最大的,進而讓海嘯的危險性容易被低估。舉例來說,沿岸居民在第一波海嘯過後,可能誤以為危險已過,忙於尋找財物而錯失逃生機會,卻不知道後續可能會有更大、更具破壞力的波浪襲來。
💡編按:有時大地震後新聞會播報可能伴隨的海嘯,通常會提到海嘯高幾公分。許多民眾聽到數字覺得很小就不放在心上,但其實 60 公分高的海嘯就足以讓普通轎車被沖走!100 公分高的海嘯就足以破壞 3 公分厚牆面!產生的力量絕對不容小覷!
海嘯成因?
如同前面提到的,海嘯的形成絕大部份原因是受海底擾動,如地震、海底火山爆發等。特別是當大規模淺層地震發生時,地震波本身並不會直接引發海嘯,卻可能促使斷層錯動、海床垂直位移、海溝斜坡崩塌等現象,進而產生朝四面八方傳播的水波、引發海嘯。
由於海嘯的本質是水體的垂直位移,而淺層地震的震源靠近海床,其能量更容易直接作用於海底地形,造成海床顯著的垂直抬升或下沉。因此,規模 7 以上且震源深度淺於 35 公里的淺層大地震,是最常見的海嘯發生原因。
全球範圍內,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佔全球約 80%,其中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佔太平洋地震海嘯的 60% 左右,顯示這邊地質活動頻繁,海嘯風險極高。舉例來說,日本311 震災的海嘯就是源自於大地震,2022 年太平洋發生的「 東加海底火山噴發 」也有引發海嘯。此外,大型海底山泥傾瀉、海底滑坡,隕石撞擊海洋,都可能造成水體劇烈擾動而引發海嘯。
💡延伸閱讀>>>
海嘯前兆?
海嘯可能在官方警報發布前發生,尤其當地震規模大、震源離陸地近的情況下,災難更可能來的措手不及。因此,認識大自然的預警訊號非常重要,政府也會宣導民眾在觀察到類似海嘯前兆的現象時,要盡快開始撤離。房感在這邊整理 4 種常見的自然現象,讀者可以參考看看!
劇烈搖晃 | 若地面劇烈搖晃 20 秒或更長時間,導致難以站立或行走,應立即提高警覺。 |
異常聲響 | 從海裡傳來一聲突如其來的巨響,或海浪咆哮、聲音聽起來與正常海浪不同,這可能是海嘯波接近的聲音。 |
海水異常退去 | 海水迅速且異常地遠離海岸,露出海底,是更明顯且危險的海嘯徵兆,應立即撤離至高處。 |
遠處白色浪花 | 發現遠處海浪有白色浪花向海岸撲來,也可能是海嘯即將發生的前兆。 |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琉球海溝與馬尼拉海溝一旦發生規模 8 以上地震並引發海嘯,最快 10 分鐘就會抵達台灣!因此,在極短的預警時間內,官方警報的發布和傳遞,從地震發生到數據分析、決策、發布,再到民眾接收,可能使民眾錯過撤離時間。因此,上述自然徵兆往往是與海嘯發生同步的物理現象,其即時性遠超過官方警報,民眾絕對要有所警覺,並在狀況發生時果斷自救!
尤其是沿海地區,在地震發生後,若感受到長時間劇烈搖晃或觀察到海水異常現象,應立即自主疏散至高處,不應猶豫或等待進一步通知,這就是海嘯防災中最關鍵的黃金法則之一!
台灣為什麼沒有海嘯?台灣有發生過海嘯嗎?
許多人誤以為台灣沒有海嘯威脅,但事實並非如此。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質活動頻繁,主要源自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隨時都有地震與海嘯的風險。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的資料,台灣也確實發生過海嘯,但確定由台灣近海地區地震所引發並造成重大災害的,僅有 1867 年發生於基隆地區的海嘯有造成重大災害。下表幫大家整理台灣歷史上發生過的海嘯紀錄:
年份、日期 | 受影響區域 | 地震震源 | 估計波高 | 災害程度與影響 |
1867 年 12 月 18 日 |
基隆、淡水 | 台灣北部近海地震 | 6 至 15 公尺 | 數百人死亡、 房屋倒壞、 船隻沖上市區 |
1960 年 5 月 24 日 |
基隆、花蓮 | 智利地震 | 基隆約 0.6 公尺 花蓮約 0.3 公尺 |
未造成傷害 |
2010 年 2 月 27 日 |
恆春、宜蘭、台東、花蓮 | 智利地震 | 恆春約 0.7 公尺 宜蘭約 0.3公尺 台東約 0.2公尺 花蓮約 0.2 公尺 |
未造成傷害 |
2003 年 12 月 10 日 |
台東 | 台東成功地震 | 約 0.6 公尺 | 未造成傷害 |
1996 年 2 月 17 日 |
台東、基隆 | 印尼地震 | 台東約 0.6 公尺 基隆約 0.1 公尺 |
未造成傷害 |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1867 年 12 月 18 日,台灣北部曾發生地震,導致基隆地區沿海山傾地裂、全市房屋倒壞、傷亡數百人。此外,海嘯導致基隆港海水向外海流出,港內海底露出後瞬間湧入巨浪,讓船隻沖上市區、釀成重大災害。而遠在淡水地區也有發生地裂、海嘯等現象,房屋部分倒壞、死傷慘重。除此之外,台灣歷史上還有多起由遠地地震引發的海嘯,雖然沒有造成傷害,但民眾仍須警惕,不可掉以輕心!
💡延伸閱讀>>>板塊是什麼?板塊構造?板塊運動?世界板塊介紹!
台灣海嘯危險地區
中央氣象署也有根據海嘯歷史紀錄和地理位置,將台灣沿海地區劃分為以下 6 大警戒分區,以利於海嘯警報的發布與防災應變:
分區名稱 | 分區範圍(參考附圖) |
北部沿海地區 | 新北市及基隆市沿岸 |
東北沿海地區 | 宜蘭縣頭城鎮至蘇澳鎮沿岸 |
東部沿海地區 | 宜蘭縣南澳鄉至臺東縣長濱鄉沿岸 |
東南沿海地區 | 臺東縣成功鎮至屏東縣滿州鄉沿岸 |
西南沿海地區 | 臺南市至屏東縣恆春鎮沿岸 |
海峽沿海地區 | 桃園市至嘉義縣沿岸,以及澎湖縣、金門縣與連江縣等離島區域 |
除此之外,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原中央地質調查所 )也根據地質構造和潛在大地震風險,指出台灣最可能受到海嘯侵襲的地區包括東北部、東部以及西南部 3 大區塊,這些高風險區域若發生海嘯,最快 10 分鐘即可抵達台灣本島,最慢則不會超過 1 小時。
- 東北部
東北部水域連接琉球島弧與沖繩海槽,是台灣 3 大地震帶之一。這裡淺層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繁,特別是基隆和蘭陽平原周邊海岸坡度較緩,一旦海嘯發生,更容易造成海水堆積和侵襲。
- 東部
直接面對東部外海的雅浦海溝隱沒帶,雖然存在海嘯疑慮,但由於東部地區海岸地形陡峭,缺乏明顯的平緩坡度,海嘯影響可能相對較小。
- 西南部
該區域外海包括澎湖水道、澎湖峽谷,並延伸至馬尼拉海溝。其中,馬尼拉海溝的隱沒活動持續累積應力,使其極有可能發生芮氏規模 8.0 以上的地震,進而引發影響台灣西南沿海的海嘯。
其實,海嘯的危害不只拘限於水體推上岸邊的威脅,民眾也要注意海嘯引發的「 複合性災害風險 」。比如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因土壤液化、老舊建築密布及盆地效應等地震災害因子,而成為台灣最危險的 3 個區域。如果沿海地區同時面臨土壤液化潛勢,則海嘯來襲時,建築物在水流衝擊下,其地基很可能因地層失去承載力而傾斜、下陷,進一步加劇民眾的財產損失情況。
因此,政府在海嘯高風險地區進行防災規劃時,不只會考慮海嘯本身,還會將當地的地質條件和建築物抗震能力納入考量。也因為複合性災害的風險遠大於單一災害的簡單疊加,需要更全面、更系統性的評估和更強韌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更新,以提升整體城市的抗災能力。
💡延伸閱讀>>>
海嘯警報是什麼?
就如同前文提到,海嘯通常不會在第一波達到最高峰,這種隱蔽性和欺騙性往往使民眾錯過絕境逃生的黃金機會。因此,了解如何識別海嘯警報,並遵守海嘯防災宣導中,一再強調的「 不要立即返家 」、「 務必保持警覺 」便非常關鍵!其重要性不亞於前面提到的觀察海嘯前兆。
根據美國國家海嘯預警中心的分類,有 4 種國際通用的警報類型,可以幫助民眾識別海嘯威脅的危險程度與建議行動:
警報類型 | 中文說明 | 參考意義 | 建議行動 |
Information Statement | 資訊聲明 | 無重大威脅 | 保持警惕 |
Tsunami Watch | 海嘯觀察 | 海嘯可能即時來臨 | 請保持警惕以獲取更新 |
Tsunami Advisory | 海嘯預警 | 預計會有強水流 | 遠離海灘和港口 |
Tsunami Warning | 海嘯警報 | 可能發生危險的洪水 | 立即移動到高處 |
資料來源:舊金山應急管理局(SF.gov)
這種多層次的警報系統,可以透過無線電警報、簡訊、廣播電視等平台傳輸,覆蓋率高。同時,也可以不同級別的警報,向民眾明確告知即將面臨的災害風險,避免過度恐慌或麻痺大意。
此外,複雜的警報系統更凸顯海嘯災害的不確定性,各國政府無不在政府在預警系統與防災宣導上費盡苦心,才能提升整體社會的防災韌性。其中,又以環太平洋區域的國家對海嘯威脅最有感,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日本和台灣有那些海嘯預警措施吧!
日本的海嘯預警
日本氣象廳( JMA )負責海嘯預報及警報的發布,該系統以快速反應,和明確的行動指引聞名於世,可以看出日本對標準化程序的堅持與對防災意識的重視!
日本氣象廳採用電腦預類比系統,將各種地震情境與海嘯到達時間、高度的計算結果儲存於資料庫中。當地震發生時,系統能快速根據地震規模、震源位置和斷層數據匹配資料庫紀錄,並迅速發布預測,通常在地震發生後 2 分鐘內就會發布海嘯預報及警報,特別是針對對日本威脅最大的近海地震。
此外,日本氣象廳也運用粒子濾波法等技術進行震源測定,並透過「 PLUM法 」提升即時震度預測的準確性。得益這些先進技術,日本在海嘯預警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提供精確的預警資訊。房感在這裡也整理了日本的警報分級系統供讀者參考:
💡編按:「 PLUM法 」的全稱為「 局部無阻尼運動傳播法( Propagation of Local Undamped Motion )」,是日本氣象廳於 2018 年 3 月啟用的緊急地震速報優化演算法。這種波場估計演算法,不需要使用震源參數,可以直接利用各觀測點的即時震度資料來預測其他地區的震度,進一步提高緊急地震速報的準確性,特別是對較遠地區的震度預測有顯著效果。
警報種類 | 預測波高 | 發布數值 | 行動指引 |
海嘯注意報 | 0.2 至 1 公尺 | 1 m | 立即上岸並遠離海岸 |
海嘯警報 | 1 至 3 公尺 | 3 m | 沿岸及河川附近居民立即避難至高地或避難建築物 |
大海嘯警報 | 3 公尺以上 | 5 m、10 m、10 m 以上 | 立即採取保護生命的行動,盡可能避難到更高處,強調「直ちにできる限りの避難をする!」(立即盡可能避難!) |
資料來源:日本防災新聞網
在特殊情況下,當地震規模達 8 以上時,大海嘯警報會使用「 巨大 」來強調其異常規模,海嘯警報則會使用「 高 」來強調其緊急性。
此外,日本在警報傳播上也非常重視即時性和易讀性。一旦發布海嘯警報,「 日本廣播協會( NHK )」會立即插播緊急警報廣播,並在所有頻道( 包含 NHK 的國際台NHK World )全螢幕顯示日本地圖,以紫色的大海嘯警報、紅色的海嘯警報、黃色的海嘯注意報的標示受影響海岸、閃爍顯示。
在日本觀光時,若注意到海嘯警報,也可以從螢幕上顯示的「すぐ にげて!」( 馬上逃離!)、「 TSUNAMI 」、「 EVACUATE! 」等訊息,和各種顏色標示警報區域,判斷當下的海嘯威脅嚴重性,並採取適當的避難行動。
台灣的海嘯預警系統
台灣的官方海嘯警報由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CWA )發布,當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 PTWC )觀測到遠海地震產生的海嘯,可能在 3 小時內到達台灣時,就會通知 CWA 發布警報;若為近海地震引發的海嘯,則在台灣沿岸及近海發生規模 7 以上、震源深度淺於 35 公里的淺層地震發生時,由中央氣象署直接發布海嘯警報。
而警報內容則會包含地震發生時間、地點,以及可能受海嘯侵襲的警戒分區、預估海嘯波到達時間、最大預估波高等項目。在海嘯來襲後,中央氣象署的潮位站也會實際觀測海嘯波的到達時間與波高,第一時間向民眾知會最新消息。
此外,台灣也將海嘯以波高分為 3 級,分別是:低於 1 公尺、1 至 3 公尺、高於 3 公尺。除非是最高的三級警報以上,波高超過 3 公尺的海嘯可能突破台灣海岸陡峭的地勢優勢,對濱海房屋造成嚴重損害之外,其餘兩級都只可能造成小型傷害,甚至產生不影響。
過去海嘯災難盤點
以台灣來說,只有新北市、基隆市有嚴重的海嘯災害紀錄,其他地區因地形優勢所致,除非發生極大規模的海嘯,否則較難造成災難性影響。房感這次整理了「 南亞大海嘯 」與「 日本311 海嘯 」的災害成因、影響範圍與後續效應,帶大家一同了解海嘯的威脅與破壞力,也回顧這兩場世紀災難如何大幅改變全球對防災觀念的重視程度。
南亞大海嘯
2004 年 12 月 26 日,一場芮氏規模 9.1 至 9.3 的強烈地震發生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的亞齊省西岸外海,震源深度約 30 公里,這場地震引發了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海嘯之一,巨浪席捲印度洋沿岸,造成至少 30 萬人罹難或失蹤、影響範圍達 6 個時區。
其中,印尼是受災最嚴重的國家,死亡人數估計高達 16 至 40 萬人,其中亞齊省西南岸有 17 個村莊滅村。斯里蘭卡則多達 3.5 萬人死亡,泰國也有約 5,400 人罹難,其中甚至有一半是外國遊客,普吉島等度假勝地受損嚴重。印度、馬爾地夫、緬甸、索馬利亞、馬來西亞等 10 多個國家也分別遭受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南亞大海嘯之所以造成如此慘重傷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印度洋沿岸的國家普遍缺乏有效的海嘯預警系統。與環太平洋地震帶國家不同,印度洋地區在過去百年中較少遭遇大規模海嘯,導致當地居民對海嘯缺乏認識,也無法從海嘯前兆中及時預知危險。許多罹難者在海嘯來襲時措手不及,甚至在潮水暫時退去後,因不了解海嘯的連續性而返回海岸,結果被後續的巨浪捲走。
因此,在南亞大海嘯發生後,國際社會深刻反思並積極推動在印度洋地區建立和完善海嘯預警系統,以避免類似悲劇重演。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海嘯威脅隨時都在,以前沒有發生過不代表以後不會發生!完善的海嘯預警系統與防災意識依然相當重要。
日本311海嘯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外海發生芮氏規模 9.0 的強烈地震,這是日本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大地震,隨後引發的巨大海嘯襲擊了日本太平洋沿岸,在岩手、宮城、福島 3 縣造成嚴重破壞。
311海嘯可怕的點在於其波高極高,岩手縣宮古市田老地區觀測到最大波高達 37.9 公尺。在宮城縣牡鹿半島,海嘯導致陸地水平移動約 5.3 公尺、下沉約 1.2 公尺。整體災害影響區域的浸水範圍總面積超過 560 平方公里,仙台平原部分地區甚至向內陸推進約 5 公里遠。如此嚴重的海嘯,造成罹難及失蹤人數超過 1.8 萬人,罹難者是因海嘯而溺斃,且超過一半為 65 歲以上長者。
儘管日本是全球在海嘯防範方面準備最充分的國家之一,擁有完善的預警系統、海堤和防災教育,但這種千年一遇的巨大災難仍造成無法預估的損害。海嘯不僅摧毀了近 30 萬房屋,更導致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氫氣爆炸和輻射外洩,引發了繼美國三哩島和前蘇聯的車諾比核災後另一重大核安事故,也讓人們重新反思核能發電的風險與安全性問題。
海嘯預防
海嘯發生前,平日的防護措施千萬不能少,有效的預防準備與充分的防災意識能降低海嘯造成的衝擊,並提升社區的安全韌性。
至於在建設上的預防措施包含:沿海地區建造防波堤、防水閘門,以及種植防潮林,以阻擋或減緩海水入侵沿岸地區的速度。此外,在港口與市區街道的交界處,也會設置滑動閘門以防止海水突如其來的侵襲。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有些防波堤的牆體設有小型的進水口和出水口,減緩海水衝擊時的水壓差,避免牆體因瞬間壓力過大而倒塌,讓海水挾帶牆體碎屑進入沿岸市區,造成更嚴重的損害。
在建設工作以外的韌性防災措施方面,政府也會設計完善的疏散計畫,並在高處、遠離海岸的地方設置避難所,並規劃快速疏散路線。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逃生路線會盡量避開海嘯可能溯河而上的河流區域,民眾在自主避難時也要盡可能避開市區河流或山區水域。若民眾在海嘯發生時被困在市區內,也可以至堅固的高層建築作為臨時避難場所。
沿海地區除了會設立廣播系統,用於發布海嘯警報並引導居民疏散方向,也會定期進行疏散演練、普及防災知識,以確保民眾具備基本的海嘯應變能力。同時,也會廣泛宣導各種面對海嘯的基本自救知識。想知道海嘯來臨時該怎麼辦?可以採取哪些行動確保自身安全呢?跟著房感一起往下看吧!
遇到海嘯怎麼辦?
讀者們或許有聽過,在沿海地區如果感受到地震,或觀察到海水快速後退時,應立即向內陸高處移動。這就是最經典的海嘯自救措施!此外,在盡快撤離至高處後,也要同時密切關注海嘯資訊,對於在偏遠港區工作或釣魚者,可能因身上裝備有限而難以與外界聯繫,務必在出發前準備能隨身攜帶的救生設備和手提收音機( 可平時收納於防災包,以便緊急情況下攜帶 )。
除此之外,房感也整理了 4 點不同情況下面對海嘯的可行處置,讀者可以參考:
- 若船隻在港外作業並收到海嘯警報,應根據預估的海嘯到達時間,迅速駛向外海深水區,避免與海嘯淺水區相撞而造成巨大破壞。
- 假如不幸被海嘯困住且來不及逃生,也要盡量抓住任何固定物( 如大樹、鋼筋等 )以減輕衝擊。
- 如果無法立即移動到高處,則應盡快前往建築物的頂樓或屋頂。
- 若已置身水中,則應盡速穿上救生衣,並尋找漂浮物抓住,或爬上大型漂浮物,同時避免被漂浮物撞擊而受傷。
海嘯波通常會多次來襲,且可能持續數小時,因此在第一波海嘯過後,切勿立即返回家中或前往漁港等水域。應先待在安全的地方,直到警報完全解除後再考慮返回 。在海嘯來襲期間,一切應以避難為優先,不要過於掛念家中貴重物品。此外,海嘯發生時的緊急應變手段與海嘯後的注意事項,房感也整理在內文中了,一起往下看吧!
海嘯發生時的緊急應變
當海嘯發生時,應攜帶所需物品( 如水、食物等緊急物資 )迅速往高處逃離。最理想的避難地點是堅固的高層建築物或其屋頂。若時間允許,可以先打開所有門窗,減少海嘯對建築物的衝擊力。在避難過程中,如果是短距離移動,應盡量避免使用車輛,以免在海嘯捲入時被困於車內而無法脫困 。
假如無法立即往高處移動,則應尋找並抓住任何固定物,如果身邊有救生衣,也應盡速穿上,並抓住或爬上漂浮物,避免滅頂、全身陷入水中。若已經處在水中,則應盡力避免受到大型漂浮物的碰撞,以免身體受到嚴重傷害而喪失後續反應、逃生的能力。
海嘯過後的注意事項
海嘯往往不只一波,在第一波海嘯過後,切勿立即返回家中尋找財物或清理毀損物。由於後續可能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甚至更多的海嘯襲來,波次威力也可能更為強勁,所以應該先待在安全的地方,直到政府單位正式解除警報為止,才能準備返家。
海嘯過後,若要前往災區或返回家中清理,務必注意自身安全。與地震後的處置情況相同,若發覺建築物有明顯毀損,應避免靠近,以免建物結構不穩而倒塌,造成二次災害。
海嘯常見問題
相信閱讀完以上內容,讀者對海嘯的成因、前兆、預警系統,與海嘯發生時可以採取的緊急應變措施,與海嘯過後的注意事項,已經有基本的認識了。房感在這裡還整理了更多海嘯相關的常見問題,讀者可以參考看看!
Q:海嘯的英文是什麼?
海嘯的英文是 Tsunami,詞源是日語的「 津波 」(つなみ),也是「 港口波浪 」的意思,因為其在港口地區的破壞力特別顯著而得名。
Q:海嘯是湧浪嗎?
海嘯不是湧浪(Swell Wave),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自然現象。首先,海嘯與湧浪的成因不同,海嘯通常是由海底大規模的垂直地殼變動( 如地震、海底山崩、火山爆發 ),引發水體位移而產生;湧浪、一般風浪則是由風吹拂海面所形成,造成的波動也較淺。
在特性方面,海嘯在深海中波長極長,可超過 100 公里;波高卻很小,可能只有數 10 公分;又速度極快,可達每小時數百公里。湧浪則來自外水域吹起的風,波長也短得多,通常不超過 150 公尺,且速度也較慢,近海地區通常只會看到大浪而不會感受到風,所謂「 無風不起浪 」指的也是湧浪的自然現象。
此外,海嘯通常不會像一般波浪一樣「 碎裂 」,可以看到波與波之間的間隔短暫,並在近海岸時碎裂,形成浪花後快速消退;海嘯則會以巨大的水體狀態「 湧入 」陸地、攜帶大量泥沙和碎片。
💡編按:我們一般常見的波浪都是由月球、太陽的引力作用所引起潮汐現象,與海嘯的成因不同。因此,不會使用「 潮汐波 」( Tidal Wave )來描述海嘯,因為海嘯與潮汐無關 。
Q:颱風會引起海嘯嗎?
一般情況下,颱風、颶風、熱帶氣旋等天氣現象,不會直接引起海嘯。海嘯的形成需要地震等來自海底、由下而上發生的大規模擾動,才可能產生如此巨大的能量,推動水體垂直位移。
颱風會產生強風和巨浪,並可能導致「 風暴潮 」( Storm Surge ),由颱風的低氣壓和強風將海水推向岸邊,進而引起的海平面異常升高的自然現象。雖然都會導致海平面短時間上升、造成沿海地區淹水,且破壞力巨大,但風暴潮與海嘯的成因、產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Q:311海嘯影響範圍幾公里?
2011 年「 日本311海嘯 」又稱為「 東日本大震災 」,其影響範圍極廣,海嘯對日本東北太平洋沿岸的海岸線造成了長達約 600 公里的破壞;並在青森、岩手、宮城、福島、茨城、千葉等 6 縣 62 個市町村,造成浸水範圍約 561 平方公里的破壞。
該災害甚至產生全球範圍的影響,跨越太平洋,遠至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智利都觀測到約 2 公尺的海嘯波高。這次海嘯的規模之大,即便是準備充分的日本,受到的影響也遠超預期,特別是在具有「 谷灣式海岸 」( ria coast )特徵的岩手縣沿岸,海嘯高度甚至達到驚人的 38 公尺。
Q:南亞大海嘯在哪裡?
2004 年南亞大海嘯的震央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亞齊省( Aceh )西岸外海,具體位置約在蘇門答臘島西部海岸以西約 160 公里處。這次海嘯重創了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影響範圍之廣泛,很難以特定地點概述。
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國家包括:印尼、斯里蘭卡東部和西南部海岸、印度和泰國普吉島等地,就連觀光勝地馬爾地夫都受到影響,導致超過 22 萬人死亡,成為歷史上最致命的海嘯災害之一。
【參考資料】
- 中央氣象署 地震測報中心「 教育宣導:海嘯防護 」、「 海嘯警戒分區劃分表 」
- 內政部消防署「 全民防災e點通 」
- 台中市政府消防局宣導手冊「 認識天然災害:海嘯篇 」
- 環境資訊中心「 海嘯襲台? 地調所:有可能 」
- 台灣地質知識服務網「 專家示警規模8以上強震:水牆10分鐘到 」
- 法務部調查局 清流月刊「 南亞發生世紀大海嘯 」
- 日本氣象廳 官方網站
- 日本防災新聞網「 海嘯警報的種類與內容 」
【延伸閱讀】
Hi 喜愛學習的房迷,你本週的閱讀額度只剩2篇
30 秒免費加入房感會員,繼續縮短與房的距離吧!
加入會員還可共享感感集團會員福利,輕鬆達成跨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