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環|圓環怎麼開?圓環遵行方向?臺北有幾個圓環?

articleBanner
時事議題
圓環|圓環怎麼開?圓環遵行方向?臺北有幾個圓環?
最新更新時間: 2025/9/12
作者
文章來源
房感知識庫
文章段落

在台灣,無論是機車騎士還是汽車駕駛,行經「 圓環 」時總會感到一陣困惑:我該讓誰?方向燈要怎麼打?為什麼有些圓環特別複雜?這篇文章將帶大家一次搞懂圓環的定義、設計規範、交通規則,並一探台北與台南圓環的歷史故事,讓大家下次遇到圓環時,不再心慌意亂!

圓環是什麼?為什麼要設圓環?

圓環(Roundabout / Traffic Circle)是一種道路交叉口的特殊設計,由一個中央的圓形島嶼和環繞的車道組成。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多條道路交會時的交通問題

相較於傳統的十字路口,設計良好的圓環具有以下優點:

  • 提升交通安全:圓環強制車輛減速並以切向方式進入,能大幅減少或消除最嚴重的「T字形碰撞」和「正面對撞」事故。
  • 增加交通效率:車流不需等待紅綠燈,只需在有足夠安全間距時匯入,減少了怠速時間,尤其在非尖峰時段,能顯著提升車流順暢度。
  • 降低維護成本:不需要安裝和維護紅綠燈號誌,長期下來能節省電力和設備費用。
  • 美化都市景觀:圓環中央的島嶼通常會進行綠化或設置公共藝術品(如嘉義的中央噴水池),成為城市的地標之一。

台北有哪些圓環?

台北市的圓環隨著都市發展與交通規劃而不斷演變,許多舊式圓環已功成身退。然而,在眾多圓環中,仁愛圓環不僅依然矗立,更是台北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其設計初衷與尺度格局,遠遠超出了單純的交通疏導功能!

仁愛圓環的特殊意義:國家門戶的象徵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場景:在過去的年代,當重要國際賓客抵達松山機場後,車隊沿著敦化北路駛向總統府。這條路徑被精心規劃為國家的「迎賓大道」。車隊首先會行經敦化北路寬闊的林蔭大道,兩旁濃密的樹海展現了首都的綠意與氣派。

當車隊來到敦化南路與仁愛路的交會口時,宏偉的仁愛圓環便映入眼簾。它不僅是台北市區內數一數二龐大的圓環,其中心在過去更矗立著銅像,四周環繞著噴泉與蒼翠的植栽。這個圓環在此處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視覺與動線轉換角色:一個莊嚴的儀式性節點,引導著貴賓的車隊順暢地轉向直通總統府的仁愛路。

💡延伸閱讀>>>信義路 仁愛路 為什麼是單行道? 仁愛路有可能恢復雙向通行? 台北單行道設計懶人包!

仁愛圓環

台北圓環統整

除了極具重要性的仁愛圓環,台北市目前還有幾處圓環的身影,快來看看你最常經過的圓環有沒有在這!

行政區 圓環 交岔路口
大安區 仁愛圓環 仁愛路四段、敦化南路
和平東路圓環 和平東路三段、基隆路二段
公館圓環 基隆路四段、羅斯福路四段、羅斯福路五段
松山區 民生圓環 民生東路、三民路
大同區 建成圓環(台北圓環) 南京西路、重慶北路
中正區 北門圓環 延平北路一段、忠孝西路、中華路一段
景福門圓環 中山南路、仁愛路一段、信義路一段、凱達格蘭大道
中山區 自強圓環 北安路、內湖路一段、自強隧道口
士林區 天母圓環 中山北路七段
內湖區 港墘圓環 內湖路一段、港墘路
成功圓環 成功路二段、民權東路六段
康寧圓環 康寧路三段、民權東路六段、成功路五段

為什麼台南有那麼多圓環?

台南市的圓環數量之多,是其都市景觀的一大特色!不過這主要源於日治時期的對台南地區的都市計畫!

在 1911 年至 1929 年間,日本政府對台南市進行了大規模的市區改正計畫。當時的都市規劃者受到西方(特別是巴黎)都市設計思潮的影響,採用「放射環狀」的道路系統。他們以重要據點(如民生綠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為中心,闢建放射狀的幹道,並在多條道路的交會處設計圓環,以疏導車流並形塑都市意象。

台南目前全市共有 15 個圓環,分布在不同區域:

行政區 圓環
中西區 湯德章紀念公園圓環、東門圓環、西門圓環、小西門圓環
東區 東門城圓環、台南車站圓環、後甲圓環
歸仁區 歸仁圓環
安定區 蘇厝圓環
新市區 南科車站前圓環
新化區 新化圓環
六甲區 林鳳營車站前圓環
新營區 新營圓環、新營車站圓環
玉井區 玉井圓環

這些圓環不僅是交通樞紐,也串連起台南的古蹟、商業區與行政中心,成為這座古都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

台灣圓環設計為什麼失敗?

許多台灣駕駛對圓環有著「混亂」、「危險」的印象,這往往不只是用路人的問題,而是源於許多圓環在「設計」上的根本缺陷。事實上,台灣大多數的舊式圓環並非國際上推崇的「新式圓環」(Modern Roundabout),而是更接近於早期的高速「交通圓環」(Traffic Circle),其設計理念差異導致了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 直徑過大,無法有效減速:傳統的台灣圓環直徑通常非常大,允許車輛以較高速率駛入並在環內行駛,甚至可以直線「切西瓜」通過,完全違背了現代圓環強制車輛減速以策安全的核心目的。
  • 入口缺乏「偏向島」導引:新式圓環的關鍵設計之一是在入口設置「偏向島」(Splitter Island),產生「偏折」效果,強制駕駛在進環前自然減速。台灣許多舊式圓環缺乏此設計,車輛可高速直線衝入圓環,造成路權衝突。
  • 多車道造成嚴重「交織」衝突:這是台灣大型圓環最致命的設計缺陷。位於內側車道的車輛要駛離,就必須向右切,剛進入的車輛則可能要向左切,這種「交織」(Weaving)行為在車流大時極度危險,是擦撞事故的主因。
  • 路權規則與實際設計的矛盾:法規規定「進環車應讓環內車」,但在一個允許高速駛入的設計中,這項規則變得很難執行。設計本身沒有創造出讓駕駛能夠輕易遵守規則的環境。
  • 增設紅綠燈,形成自相矛盾的設計:在許多流量大的圓環,管理者被迫增設「紅綠燈」,這等於承認了圓環設計的失敗。駕駛既要遵守讓路規則,又要看號誌,完全喪失了圓環應有的效率,反而常常導致車流回堵。
  • 強制「車種分流」反而製造更多衝突:台灣交通管理常要求機車行駛外側車道,此思維被強加在圓環上,產生災難性後果。內側「禁行機車」道的汽車要駛離,被迫向右連續跨越車道;外側機車想直行,卻被迫不斷應對左切右匯的車流。這種硬性分流忽略了車輛「目的地」的需求,強迫汽機車在環內上演危險的交織亂鬥,嚴重降低效率並成為事故根源。

公館圓環為什麼要拆?

連接羅斯福路四段、羅斯福路四段113巷、羅斯福路四段119巷、羅斯福路四段123巷、羅斯福路五段、基隆路四段等 7 條道路的「 公館圓環 」,長年以來是串連台北市中心、景美、木柵、新店與中永和的重要交通節點。

然而,公館圓環的結構相當複雜:

  • 上方有基隆高架橋
  • 下方設有公車專用地下道
  • 圓環內部還有抽水機房、自來水箱涵
  • 地下道之下則是捷運新店線的潛盾隧道

這樣的立體交錯設計,使公館圓環成為台北市最特殊、卻也最難管理的交通路口之一。

根據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調查,公館圓環在尖峰時段的交通量高居全市第一,龐大的車流加上複雜動線,使得事故率長年偏高。其存廢問題爭論已超過 20 年,最終台北市政府於 2025 年 9 月拍板定案,確定拆除圓環並改為正交路口並將於 2025 年 9 月 13 日 正式執行。此決策也引發部分民眾反對聲浪,紛紛前往公館圓環表達意見。

公館圓環路線圖

公館圓環改造工程

自 2025 年 9 月 13 日起,公館圓環將展開 2 階段、工期共計 65 天的拆除作業與地下道填平工程,並預計在 11 月 16 日完成!

第一階段

公館圓環拆除作業第一階段預計花費 44 天,將辦理人行地下道及車行地下道分層封填,並同步進行自來水、電力以及電信等管線單位降埋作業,同時也會拆除引導段RC護欄、鋼管欄杆以及路燈設備。拆除後將鋪設臨時AC路面以及中央分隔帶。

  • 日間作業:8:00-18:00
  • 夜間作業:23:00-6:00
  • 施工車輛進行時間:7:00-9:00、16:00-19:00

第二階段

公館圓環拆除作業第二階段則預計花費 21 天,進行圓環地上設施拆除以及平面道路施工,內容包含圓環地上建物拆除、北側人行地下道出入口雨遮拆除、路面刨鋪及永久路行標線施作。

  • 夜間作業:23:00-6:00

圓環常見問題

Q:圓環誰要讓誰?

這肯定是大家行經圓環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以《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102 條來看:

  • 行至無號誌之圓環路口時,應讓已進入圓環車道之車輛先行
  • 行經多車道之圓環,應讓內側車道之車輛先行

簡單來說,就是「外側車讓內側車,進環車讓環內車」。準備進入圓環的車(外側),必須禮讓已經在圓環內行駛的車輛(內側)!

Q:圓環英文?

圓環最常見且標準的英文是 Roundabout,不過大家也可能聽過另一個詞 Traffic Circle。這兩個詞彙在交通工程領域中,其實代表著兩種不同設計理念的圓環,而它們的差異,也恰好解釋了為什麼台灣的舊式圓環如此混亂!

  • Roundabout 必較偏現代化、重視安全的設計。它的入口有「偏向島」,強制所有車輛減速後才能進入,並嚴格遵守環內車優先的規則。它的目標是讓車流以安全、有序的方式持續流動
  • Traffic Circle 則是指老舊、更注重車速的設計。它的直徑很大,車輛可以高速駛入,導致環內車速過快,路權判斷困難。台灣絕大多數的舊式大型圓環,其實都屬於 Traffic Circle 的概念,這也是它們效率不彰、事故頻傳的主要原因。

【延伸閱讀】

馬上登入會員,建立專屬收藏清單!
註冊/登入
馬上登入會員,建立專屬收藏清單!
註冊/登入
週餘
2

Hi 喜愛學習的房迷,你本週的閱讀額度只剩2篇

30 秒免費加入房感會員,繼續縮短與房的距離吧!

加入會員還可共享感感集團會員福利,輕鬆達成跨域探索!

免費加入房感會員

本網站所提供之交易資訊來源皆為「內政部實價登錄」,房價資訊均已排除特殊交易及極端值。本網站對資訊之正確性與即時性不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投資之意。投資人依本網站資訊進行的後續交易,若發生損失需自行負責,請謹慎評估相關風險。

本網站所彙整之建案資訊由各建商/代銷團隊提供,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實際銷售資訊請以各建商/代銷團隊及建案銷售現場實際資料為主,請謹慎查閱相關內容、評估自身購買風險;如內容有誤歡迎來信至 service@housefeel.com.tw。

房感不動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05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35號3樓

房感不動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5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35號3樓

©HouseFeel. All rights reserved

facebooklineinstagram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