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住宅如何與鄰里共好?從共融社宅到打造包容城市!

從上一篇文章中,我們看見社會住宅如何透過設置多元附屬設施,為在地帶來便捷豐富的生活,下面繼續從「社會福利服務」的角度來看,為什麼社福組織進駐社宅可以進一步促進社宅的共融共生:
📣 中央社宅申請開跑!4 處、1,365 戶限時招租中👉馬上看地點&申請方式
社宅為什麼要提供社福服務?
社會住宅優先提供的對象主要是不易在一般市場上取得居住資源、或經濟負擔較大的族群,包括經濟弱勢、提特定身分族群(如身心障礙、高齡者、單親家庭、暴力受害者與其子女等)與剛出社會的青年和新婚家庭。這些對象入住社宅後,雖然經濟壓力緩解了(一般戶居住期限為 6 年、弱勢戶為 12 年),但部分對象的就業困難、疾病照護、家庭關係、子女教養等不同課題卻可能依舊存在,為此,政府在社會住宅中導入社福服務,針對不同情況的住戶提供相對應的協助,除了減輕生活壓力,也培力他們取得或加強工作技能,讓這些對象在離開社宅後能夠自立、邁向更好的人生。
社宅社福服務的三種模式
目前社宅裡的社會福利服務大致可分為「設施型」、「方案型」和「社區型」三種模式:
- 設施型社福服務:為「在地」(不限社宅)的特定族群提供照顧服務。例如台北市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廣慈衛福大樓」提供托嬰中心、親子館、老人服務中心、身障機構等完整照顧項目,並有專業的社工駐點服務。
- 方案型社福服務:針對「社宅內」的特定族群提供服務。例如台北市委託愛鄰社區服務協會興隆社宅「平宅低收入戶居住輔導方案」為低收入個案提供關懷輔導、媒合資源、培力自立等協助。
- 社區型社福服務:除了服務有特殊福利需求的住戶,也關注社區整體需求。例如台中市每處社宅皆設有「社區好站」,除提供入住輔導、關懷訪視、資源轉介、福利諮詢,也辦理各種活動促進鄰里交流、建立住戶之間連結,在社區內形成一個隱形的社會支持網絡。
社區即服務! 林口選手村社宅的「專案招租」社福模式
一般來說,當個人或家庭遭遇經濟、家庭關係、傷病服務照顧等方面的困難時,可前往所在縣市政府社會局(處)所設立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尋求諮詢與申請協助資源,不過由於社福服務中心設置的數量和位置會依據縣市規模和人口密度而不同,因此要如何讓社宅中有社福需求的住戶能更方便取得相關資源,也成為興辦機關的重要課題。以擁有高達 3,490 戶的林口世大運選手村社宅為例,其屬於新北市「泰五林社福中心」的服務區域內,然而該服務中心坐落於泰山區,位置距離林口社宅車程至少 2、30 分鐘,因此對許多有社福資源需求的社宅住戶而言並不方便。
為了讓住戶能就近獲得社福資源照顧,2018 年選手村社宅正式營運後,國家住都中心便積極與地方政府和各類社福組織討論合作方案,並在 2019 年發布《專案出租作業規定》,規劃 407 戶作為社福專案進駐空間,優先租給扶助經濟或社會弱勢群體的公益組織,讓這些組織直接在社宅內提供社會服務,形成一個「社區即服務」的嶄新模式!
目前,林口選手村社宅共有 11 個經由「專案招租」模式進入社宅服務的社福單位,為婦女兒少、高齡長者、身心障礙等不同族群提供相關照顧服務。在兒童與弱勢家庭支持上,基督教芥菜種會以社宅為據點推動「類家庭安心照顧計畫」,讓受虐兒童在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中獲得療癒、安心成長。在受暴婦女庇護與生活重建上 ,勵馨基金會承租社宅作為受暴婦女的庇護所和自立宿舍,讓她們獲得喘息與安頓身心、接受就業培力,逐步重拾信心,最終達到經濟自立、重建生活。
另外,大同老人福利基金會與無子西瓜社會福利基金會也在此開展銀髮服務,透過舉辦社區共餐、樂齡課程等活動,讓長者在友善的環境中展開第二人生,生活精采豐富。自閉症權益促進會則在這裡推動「雙老家園」計畫,讓他們所服務的「星兒家庭」能夠共同居住,並藉由與鄰里互動,建立更穩固的支持系統,減少照顧壓力。
透過創新的專案出租機制,林口選手村社宅成功引進不同領域的公益組織,不但讓住戶與社福服務幾乎「零距離」、獲得更多生活支持,也讓社宅從單純的居住場所轉型為充滿社會服務能量的場域。
林口選手村社會住宅專案承租社福單位 | |
進駐單位 | 服務項目 |
大同老人基金會 | 健康長者照顧、長者共餐共學服務 |
無子西瓜基金會 | 長者關懷、照顧及失智長者、獨居長者照顧據點 |
勵馨基金會 | 受暴婦女及其子女安置、目睹受暴兒童諮商、弱勢婦女就業培力、親子工作坊 |
麥子園愛慈協會 | 弱勢家庭孩童課後照顧、蒲公英家園及新住民、脆弱家庭服務 |
自閉症權益促進會 | 成人自閉症家庭照顧、培力及創新社區居住 |
樂林協會 | 弱勢孩童課後輔導班 |
芥菜種會 | 受暴兒少自立服務 |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 | 身障者日照中心、兒少類家庭安置照顧、無家者自立家園 |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 |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長照管理中心暨銀光咖啡館 |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 非營利幼兒園 |
創照公司 | 住戶培力及輔導成立勞動合作社 |
資料來源: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2025 年 8 月)
社福組織駐地社宅,在地社會安全網更緊密
值得注意的是,社福組織進駐社宅不只為其關注的特定族群提供服務,彼此之間也逐漸形成資源共享的合作模式,讓社宅的社福服務能以更細膩、全面地展開。例如林口選手村社宅的自閉症權益促進會和大同老人基金會合作共餐計畫,是由自閉症「星兒」為高齡長者送餐,而長者回饋謝意與鼓勵能讓星兒感受到肯定和溫暖,這樣的「跨世代互助」讓社宅內不同的族群得以互相陪伴、獲得更多支持。
由於社福組織的服務量能經常滿載,透過與其他組織互相搭配,緊繃的人力也得以舒緩。例如勵馨基金會課輔課班暫停時,孩子們就改去麥子園愛慈協會做功課,透過相互支援,社福工作者能獲得適度休息,也讓社區關係變得緊密。有工作人員發現,一些輔導個案孩子比專業社工更能發現與自身有類似情況的孩子,並主動向社工尋求協助,讓社福組織能更容易觸及隱藏在社宅中需要幫助的人,即時提供協助。
社福組織進駐社宅後所舉辦的各類活動,也成為促進住戶之間認識的重要場合,透過理解、進而產生包容與同理,並自然而然關心鄰居、適時為彼此提供幫助,無形之中也讓社宅內的社區安全網更加緊密綿延。在社宅之外,社福組織會與在地區公所、鄰近學校協作,擴大服務的範圍與對象,社宅跳脫單純的居住空間,成為在地重要的社福資源據點,為需要幫助的人群帶來改變與支持。
從共融社宅到包容城市
歸屬感、被接納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每個人都渴望被愛、被尊重、被認同,而「共融(inclusion)」的核心概念就是「沒有人應該被排除在外」,社會住宅透過保障 40% 弱勢住戶名額、開放公共空間、引入附屬設施、社福組織駐地服務、舉辦多元活動強化社區鄰里交流等策略,逐步從單純「混居」邁向多元「共融」。在社宅裡,獨居長者有人陪伴、年輕家庭享有完善的育兒支持、經濟弱勢者得到穩定的居住保障。社會住宅不再只是「住的地方」,更是能夠承載鄰里互助、情感連結的場域。
面對現代化都市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和高齡化等課題,共融社宅也為「包容都市」指出一個可行的方向,當人人能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互相包容,便能降低衝突、提升合作,社會便更加安全、穩定,成為未來人們安居樂業、共享美好生活的重要關鍵!
📣 1,365 戶中央社會住宅招租中👀
🏠 第一波招租時間:2025/8/8~9/8
📍台北市松山區《延吉好室》:160 戶
📍新北市中和區《保二安居》:296 戶🏠 第二波招租時間:2025/9/15~10/14
📍桃園市桃園區《慈文安居》:288 戶
📍台南市東區《新都安居A》:621 戶💡 想了解更多中央社宅資訊?>>>請點我!
【參考資料】
- 【#社宅怎麼來的➐】社福設施篇
- 【社會住宅運動10周年】專文#04 林育如/社會住宅不只是提供住所,導入「社會福利服務」才是關鍵
- 承載社福使命 廣慈博愛園區(台北畫刊111年12月)
- 台中市社會住宅「社區好站」:社會基礎設施在社會住宅的實踐
- 從庇護所到社會住宅── 建構以居住為核心的社會安全網2021年亞洲婦女庇護安置線上年會
- 【10周年專文】社會住宅為何需要社區營造?以台北青創計畫為例
- 打造為所有人開放的包容城市:當社福制度失靈,我們如何容納多元與差異?
【延伸閱讀】
Hi 喜愛學習的房迷,你本週的閱讀額度只剩3篇
30 秒免費加入房感會員,繼續縮短與房的距離吧!
加入會員還可共享感感集團會員福利,輕鬆達成跨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