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公司化懶人包!台鐵公司化優缺點?台鐵票漲多少?

「台鐵為什麼要改成『公司』?這樣有變比較好嗎?」這可能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台鐵陪伴台灣人走過無數旅程,但這幾十年來,它也累積了一堆讓人頭痛的問題——長年虧損、財務壓力大、設備老舊、票價凍漲、精華地段土地無法開發等…簡單來說,台鐵就是賺的錢不夠多,花的錢卻一直增加,還得靠政府補助撐下去。
為了擺脫這種惡性循環,政府決定讓台鐵「 公司化 」,從「 臺灣鐵路管理局 」改為「 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 」,成為國營企業。這樣的轉變,可以讓台鐵經營更有彈性、財務更健全,甚至有機會像高鐵一樣靠土地開發賺錢。但台鐵變公司之後,真的會變好嗎?會不會變成另一個燙手山芋?票價會不會跟著漲? 這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台鐵確定漲價!台鐵董事會在 2025 年 2 月確定通過票價調漲方案,將採取「短程漲多、長程漲少」策略,平均調幅約 26.8%,新票價方案預計會在 6 月 23 日正式上路!
台灣鐵路公司是什麼?台鐵公司化的原因?
台鐵的歷史可追溯至 1945 年,當時接收日本台灣鐵道部的鐵道路線後,由「 台灣鐵路管理委員會 」負責營運,並在 1948 年改組為「 臺灣鐵路管理局 」( 台鐵局 ),隸屬台灣省政府,直到 1999 年才改隸交通部,正式成為中央直屬機關。
隨著台灣運輸市場的變遷,台鐵的經營壓力越來越大。公路運輸的發展、高鐵通車後成為西部長途運輸主力,再加上長年累積的財務赤字與人事管理僵化等問題,讓台鐵的改革變得刻不容緩。因此,政府決定讓台鐵局「 公司化 」,於 2024 年 1 月 1 日轉型為「 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 」( 台鐵公司 )。這次改革的目標是提升經營效率、改善財務狀況,並加強服務品質,讓台鐵能夠以更靈活的方式應對未來挑戰。
國營事業 vs. 公營事業 vs. 泛國營事業,一次搞懂!
在台鐵公司化的新聞中,我們常聽到「 國營事業 」和「 公營事業 」這兩個詞,它們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什麼不同?今天就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幫你解釋!
什麼是國營事業?
「 國營事業 」簡單來說,就是政府出資超過 50%,甚至全資擁有的企業。國營事業通常會涉及民生與重要資源,例如電力、石油、鐵路,這些產業不適合完全由私人企業壟斷。所以,國營事業的經營目標也不只是賺錢,還要確保民生穩定(像是台電不能讓全台停電、中油不能讓油價暴漲)。
以下幫讀者們整理目前隸屬於不同政府部門管轄的國營事業機構:
主管機關 |
國營事業機構 |
經濟部 | 臺灣糖業公司、臺灣中油公司、臺灣電力公司、臺灣自來水公司 |
財政部 | 臺灣金融控股公司(包括臺灣銀行、臺灣人壽保險、臺灣綜合證券)、臺灣土地銀行、臺灣菸酒公司 |
交通部 | 國營臺灣鐵路公司、中華郵政公司、臺灣港務公司(包括臺灣港務港勤公司、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桃園國際機場公司 |
什麼是公營事業?
「 公營事業 」其實是「 公有營業機關 」和「 公有事業機關 」的合稱,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持股超過 50%。公營事業和國營事業不同的是,公營事業也可由地方政府作為主管機關,像是台北市政府的臺北捷運公司、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新北市政府的新北捷運公司、新北市果菜運銷公司等。
泛國營事業又是什麼?
除了國營和公營事業,還有一種「半官半民、政府還是有話語權」的企業——這就是「 泛國營事業 」!政府雖然持股不到 50%,但董事長、總經理等關鍵高層幾乎都由政府派任。常見的例子包括中華電信、中鋼、中華航空,以及兆豐金、華南金等公股銀行。這些企業雖然在市場上競爭,但政府仍能透過董事會發聲、政策調控來影響經營,例如當電信費率、銀行政策需要調整時,政府可能會介入施壓,讓這些企業的運作方向符合國家政策需求。
台鐵 vs. 高鐵:同樣是鐵路運輸,為什麼公司模式大不同?
台鐵剛完成公司化,而高鐵一開始就是民營企業,但如果你以為高鐵是完全私營,那就錯了!事實上,高鐵的經營模式比台鐵更接近國營,這與它的 2015 年財務改革有關。
高鐵原本由 BOT(興建、營運、轉移)模式由民間企業投資建設, 2007 年通車後,由完全民營的台灣高鐵公司負責營運。但因財務壓力過大,高鐵也一度傳出破產危機。在 2015 年,政府介入讓民間股東減資 6 成,再由政府與泛公股企業增資 300 億元,取得超過 60 %的控制權,使高鐵雖然名義上是民營企業,實際卻是「由政府實質掌控,但仍維持民營公司形式」。
相比之下,台鐵公司化後仍是 100% 國營,但高鐵因不受《國營事業管理法》規範,擁有更大經營彈性,不需接受高度監管,也因此營運穩定、獲利成長,而台鐵仍在努力改善財務狀況。這兩者雖然公司化模式不同,但高鐵其實比台鐵更接近「國營」運作喔!
💡延伸閱讀>>>BOT 是什麼?跟 BOO 差在哪?BOT成功案例有這些!
國際鐵路改革模式解析!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看其他國家的鐵路改革經驗。目前,國際上的鐵路改革模式大致分為日本型與歐洲型,這兩種模式的差異主要在於政府的管理程度以及市場競爭的開放度。
日本型改革:區域分割 + 民營化,但仍有政府監管
日本的鐵路曾由日本國有鐵道(JNR)統一經營,但由於長期財務虧損,政府在 1987 年推動改革,將 JNR 拆分為多家區域性鐵路公司(JR集團),也就是所謂的「 國鐵分割民營化 」。這些公司雖然獨立經營,但仍維持「車路合一」模式,也就是基礎建設(鐵軌、車站)與列車營運仍由同一家公司負責,沒有完全開放市場競爭。
歐洲型改革:車路分離 + 市場競爭
歐盟自 1990 年代起積極推動鐵路自由化,希望透過市場競爭來提升鐵路運輸效率與服務品質。因此,歐盟要求會員國實施車路分離,也就是讓鐵軌(基礎設施)與列車營運分開管理,並開放不同業者公平競爭。筆者列舉一些具代表性的國家案例:
- 瑞典:完全實施車路分離,透過「特許制度」管理鐵路運輸,是歐盟車路改革的重要參考案例。
- 英國:採取全面民營化,允許私人企業經營鐵路運輸,政府則透過特許經營方式進行監管。
- 法國:部分實施車路分離,但法國國家鐵路公司(SNCF)仍保有較大控制權,僅開放部分業者競爭。
什麼是「車路分離」與「車路合一」?
在討論鐵路改革時,常常會聽到「 車路分離 」與「 車路合一 」這兩個概念,簡單來說,它們代表的是鐵路運輸和鐵道路線(基礎設施)的管理方式。
- 車路分離:軌道由政府或獨立機構管理,運輸業務開放不同業者競爭。
- 車路合一:鐵軌、車站和列車都由同一家公司管理,這種模式就像台鐵過去的做法—「自己鋪軌道,自己開火車」。
筆者也整理了「 車路分離 」與「 車路合一 」的優缺點對照表,讓你更清楚理解兩者差異!
模式 | 車路分離 | 車路合一 |
優點 |
|
|
缺點 |
|
|
代表國家 |
英國、德國、瑞典 |
日本(JR) |
目前台鐵轉型後,仍維持「 車路合一 」模式,但未來是否會朝「 車路分離 」發展,還需要觀察政府的政策方向!
台鐵公司化後有什麼改變?員工身份、債務影響一次看懂!
台鐵在 2024 年 1 月 1 日正式從「台灣鐵路管理局」轉型為「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這場變革帶來了組織、財務、員工身份等多方面的改變,影響深遠。不少人好奇:「公司化後台鐵還是公家單位嗎?員工還算公務員嗎?負債怎麼處理?」現在,就讓我們來解釋台鐵公司化後的影響!
首先,台鐵仍是國營事業,但運作方式變得更像企業。公司化後,台鐵不再是交通部下的行政機關,而是國營股份有限公司,內部結構也進行了調整讓各區營運處有更大的經營彈性,並強化事故風險管理,希望能提升安全性與服務品質。此外,公司內部還設立董事會與安全管理委員會,讓決策更加透明化,並確保安全計畫能確實執行。
經台鐵、工會多方協調,在員工制度方面,現有台鐵員工仍保留公務員身分,但新進人員將不再具備公務員資格。政府允許現職員工選擇轉調至台鐵公司,並保留原有的公務員福利,如公務員保險、專業加給、國民旅遊卡等,但新進員工將以公司職員的身分聘用,待遇將視公司營運狀況調整,這也代表未來可能會有裁員或無薪假的風險。此外,技術性較低的工作,將改由部分工時人力補足,這對於員工的工作穩定性將帶來影響,也讓工會擔憂人力缺口問題是否能有效解決。
財務方面,政府承諾替台鐵清理債務,讓短期負債歸零。目前台鐵最大的財務負擔來自於約 1,700 億元的短期債務,公司化後,政府設立「償債基金」,計畫在 30 年內清償完畢,每年的利息支出也將由政府負擔,讓台鐵能夠在較健康的財務環境下經營,不再被債務拖垮。
台鐵公司化後,土地開發大解放?
台鐵一直是台灣擁有最多精華地段土地的機構之一,像是台北車站、松山、南港、板橋、新左營、台中站等地,周邊土地價值驚人,若能有效開發,應該能創造龐大收益,改善台鐵公司整體的財務狀況。然而,過去因為受《鐵路法》、《國產法》等法規限制,台鐵無法靈活運用全台車站周邊土地,包含舊宿舍、倉庫等,導致許多黃金地段閒置多年,與高鐵的成功開發模式相比,顯得落後許多。
以高鐵為例,透過「車站共構」模式,將車站周邊開發為購物中心、飯店、辦公大樓,像是新左營站與台中站的商業區,成功創造穩定收入。反觀台鐵,多數車站周邊仍然是老舊建築,開發進度緩慢,即使擁有價值數千億元的土地資產,卻無法轉化為營收,這也是台鐵長年虧損的原因之一。
公司化後,台鐵終於有機會改變這個現況! 台鐵現在擁有高達 7,000 億元的資產,公司化後的首要目標之一就是鬆綁土地開發限制,活化資產。未來,台鐵可望透過與民間企業合作,將台北車站、松山、南港等站區周邊土地進行商業開發、興建商辦、飯店或購物中心,創造穩定的非運輸收入,減少對票價的依賴。
台鐵最新消息!台鐵確定漲價!
根據台鐵的計畫,預計 2026 年現金流將轉正,並在 2028 年正式轉虧為盈。不過,台鐵票價已經凍漲 28 年,未來如果營收無法有效提升,不排除會考慮調整票價,但目前尚未有具體方案,將視市場狀況與社會反應決定。
台鐵董事會在 2025 年 2 月確定通過票價調漲方案,將採取「短程漲多、長程漲少」策略,平均調幅約 26.8%,新票價方案預計會在 6 月 23 日正式上路。
車種 | 實施遞遠遞減後費率 | 平均調整幅度 | ||||
<50 公里 | 50.1~100 公里 (88 折) |
100.1~200 公里 (83 折) |
200.1~300 公里 (7 折) |
>300.1 公里 (83 折) |
||
區間 | 2.18 | 1.92 | 1.81 | 1.53 | 1.42 | 26.8% |
莒光 | 2.61 | 2.30 | 2.17 | 1.83 | 1.7 | |
自強 | 3.39 | 2.98 | 2.81 | 2.37 | 2.2 |
部分乘車區間調漲後票價:
乘車區間 | 各車種 | 調漲前票價 | 建議調漲後票價 |
臺北-板橋 7.2KM |
區間車 | 15 元 | 22 元 |
莒光車 | 18 元 | 26 元 | |
自強車 | 23 元 | 34 元 | |
臺北-基隆 28.3KM |
區間車 | 41 元 | 62 元 |
莒光車 | 50 元 | 74 元 | |
自強車 | 64 元 | 96 元 | |
臺北-新竹 78.1KM |
區間車 | 114元 | 163 元 |
莒光車 | 137 元 | 195 元 | |
自強車 | 177 元 | 253 元 | |
高雄-臺東 159.5KM |
區間車 | 233 元 | 313 元 |
莒光車 | 279 元 | 375 元 | |
自強車 | 362 元 | 486 元 | |
臺北-臺中 165KM |
區間車 | 241 元 | 323 元 |
莒光車 | 289 元 | 387 元 | |
自強車 | 375 元 | 501 元 | |
臺北-花蓮 194KM |
區間車 | 283 元 | 375 元 |
莒光車 | 340 元 | 449 元 | |
自強車 | 440 元 | 583 元 | |
臺北-臺東 344.9KM |
區間車 | 504 元 | 603 元 |
莒光車 | 604 元 | 722 元 | |
自強車 | 783 元 | 935 元 | |
臺北-新左營 363KM |
區間車 | 530 元 | 628 元 |
莒光車 | 635 元 | 753 元 | |
自強車 | 824 元 | 975 元 |
整體而言,公司化後的台鐵,將不再只是「賣車票」來賺錢,而是要學習高鐵與其他國家鐵路的經營模式,透過土地開發與多元營收,實現財務自主。台鐵是否能成功翻身,就看這次改革能否真正發揮效益了!
【參考資料】
- 臺灣鐵路公司
【延伸閱讀】
Hi 喜愛學習的房迷,你本週的閱讀額度只剩2篇
30 秒免費加入房感會員,繼續縮短與房的距離吧!
加入會員還可共享感感集團會員福利,輕鬆達成跨域探索!